在咨询场景中,对“difference(差异)的觉察”与“最小可觉察的感知力”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二者共同指向对细微变化的敏锐捕捉,且这种捕捉对咨询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最小可觉察的感知力”是说感知中个体能够察觉到的刺激物最小变化量的能力。比如,人能分辨出两种音调间极其细微的高低差异,或是两种光线微弱的明暗之别,这种能力让个体能捕捉到环境中易被忽略的细微信息。
而咨询中对“difference的觉察”,本质上是咨询师或来访者对咨询过程中各种细微差异的感知——可能是来访者语气、表情、表述的微妙变化,也可能是同一问题在不同情境下的细微差别。这种觉察的核心,正是建立在类似“最小可觉察的感知力”的基础上:就像感知力能捕捉物理刺激的最小变化,咨询中的觉察也能捕捉到心理互动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细微信号。
可以说“最小可觉察的感知力”是一种基础的认知能力,而咨询中对差异的觉察是这种能力在特定专业场景中的延伸。前者让个体能感知到客观世界的细微变动,后者则让咨询师能透过这些细微的心理差异,洞察到来访者潜在的情绪、需求或认知模式,从而为深入的共情与干预提供依据。二者的共通点在于,都强调对“细微性”的敏感,而这种敏感恰恰是精准理解和回应的前提。在咨询场景中,对“difference(差异)的觉察”如“最小可觉察的感知力”一样指向对细微变化的敏锐捕捉,且这种捕捉对咨询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对“差异性”的敏感恰恰是精准理解和回应的前提。茵素也曾提到的"简明"的重要,我想回归到更本源的感知为起点,应该是实现"简明"的思考方向:从感知以及感知的表达中体会不同,抓住不同,推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