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午后的阳光暖暖的,家里暖气也足。从23楼看出去,窗外的空气似乎是静止的,看不到路上的行人,只有汽车尾灯闪烁的红光。
“磨剪子来,戗菜刀。磨剪子来戗菜刀……”一声又一声,我以为是有人在播放音乐,刘欢的那首《磨刀老头》好像就是这个调儿。听了一会儿,一直就是这两句,我想,可能下面真的有一位磨刀老头,在沿街吆喝。
可是,谁会下去磨剪子呢?我住的这位客户家属于高端社区,我想象不出来需要这样的服务的是什么样的客户群。
几年前过年的时候,我正在店里忙,听到外面有人吆喝磨剪子戗菜刀,就拿了一把剪刀出去了,想让师傅帮忙给磨一磨。我没有带刀,虽然店里好几把,平时都是自己磨刀,剪刀我不会磨。
取剪刀的时候,付给师傅7元钱。平心而论,磨了那么长时间,磨完也好用了,从师傅的劳动付出来说,一点都不多。
回到店里,有顾客看到我拿着磨好的剪刀问我花了多少钱。我说7元,她惊讶地说,这么贵啊,买一把新的也不过5元钱。
我忽然反应过来,这磨刀的钱都比买一把新剪刀贵了。我这把剪刀买的时候也才花了7块钱。
以后这剪刀还磨吗?什么样的剪刀才值得花钱去磨?什么人的剪刀需要磨呢?
现在我们买一把剪刀很方便,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而且我们都有财力买各种各样的剪刀,一把剪刀不能用了,丢掉就是,再买一把新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与之适应的服务也是五花八门。我需要一把剪刀的时候,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方法,很快就拿到手。
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我们用价格考量一件物品的价值和去留,物质条件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们延续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物质短缺和贫穷是绝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那时候的人们缺吃少穿,每一件物品都很重要,所有的工具当然要物尽其用,修修补补是常态。那时不仅有磨刀的,还有补锅订盆的。我们常说,“没有那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我真的见过在瓷碗上钻上孔用绳子箍碗的活儿。
这就是时代。那时候每件物品和工具都来之不易,每一件都价值不菲,每一件都值得物尽其用。
从物尽其用思维转换到价格考量模式思维,这种困扰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必修课。谁让我们幸运,见证了祖国的复兴,亲历了时代的巨大变化呢。
磨刀老头嘹亮的吆喝声还在持续,我在23楼静静听着,心想或许会有人需要这项服务吧,比如理发店的理发师,据说他们的剪刀都价格不菲。当然,这么贵的剪刀,磨刀老头会是怎么下手去磨呢?他敢接这个单吗?
类似的这种的,日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技艺还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