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555小时,第2486日
阅读《官家的心事》
李贤妃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去世时,明德李皇后还没进宫。李贤妃生前地位不高,只有夫人的封号,但她为赵光义生育了皇长子赵元佐与皇三子赵元侃(宋真宗)。真宗继位后李氏追封为贤妃,后来又追尊为皇太后,谥号元德,因此也称元德李皇后,但由于很早去世,完全没有机会参与到储子夺嫡的斗争中。
所有皇子生母的地位都很低,皇次子元僖、皇五子元杰、皇六子元偓的生母连姓氏也没有留下。赵光义的嫔妃还有方贵妃、高贤妃、邵贤妃、李淑仪、吴淑仪、朱才人,不知其中是否有赵元僖的生母。总而言之,明德李皇后是太宗后宫的唯一主角,她在立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支持皇长子赵元佐。就此而言,赵元僖的猝亡、被调查及其生母在史书中失踪,与明德李皇后未必毫无关系。赵元僖去世后,太宗立三子赵元侃为皇太子,但赵元侃始终没有获得明德李皇后的支持,他的继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那什么叫“大事不糊涂”呢,就是涉及权力斗争的事情,吕端的立场就会非常坚定明确,丝毫没有含糊,换言之他对皇上绝对忠诚,在政治上绝对可靠,绝不做首鼠两端两种事情。吕端的“大事不糊涂”就在真宗继位时充分表现出来。册立皇太子后两年,据说是由于箭伤复发不治,赵光义于至道三年(997)三月病逝,终年59岁,庙号太宗。赵光义去世后,王继恩想故伎重演,联手李皇后发动政变,扶立赵元佐继位,但被吕端识破。
当时吕端已经想办法召皇太子进宫,在吕端的坚持下,李皇后只好为皇太子举行登基仪式。吕端仍不放心,他特别要求把皇帝座前的垂帘卷起来,跑上去仔细看坐在龙椅上的是不是皇太子,确认之后才率群臣行跪拜礼、山呼万岁:
真宗的八弟赵元俨就是戏曲小说中大名鼎鼎的八贤王(赵德芳应该是八贤王的另一原型),他也是善文艺、藏书。真宗皇后刘氏临朝听政时,他因害怕刘氏忌恨而装疯闭门不出,“深自沉晦。因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 他一直活到了庆历四年(1044),终年60岁,在兄弟中得寿排名第二。
那么“无宗族”的刘氏早年几乎是流浪孤儿,她被银匠龚美带至京城,在太平兴国八年(983)被真宗的潜邸之臣张耆买入韩王府,不久韩王赵元侃将刘氏安排在王府外居住,还特地为她别筑馆室。待淳化五年(994)赵元侃被确立为皇储,又把刘氏召回王府。真宗继位时刘氏入宫,景德元年(1004)封为美人,大中祥符五年(1012)立为皇后。这样的话刘氏大概有十年时间被安排在独立的馆舍并与真宗保持密切联系,这大概是刘氏15岁至26岁那段经历。
既然真宗有生育能力,那么李宸妃代孕应该是刘氏支配真宗的结果。但杜氏同时怀孕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因为在新生儿性别无法确定而杜氏与李氏展开生育竞争的情况下,刘氏代孕计划成功的前提是确保李氏诞下男婴,这就无法排除刘氏人工干预仁宗出生的可能性。这就造成了真宗生育与立储的离奇现象:真宗始终有生育能力,但刘氏不能生育又排除其他嫔妃生子继位,因此真宗嫡子赵祐夭折后立即认养宗室赵允让,直到仁宗出生才将他送回王府:
真宗去世后由刘太后接掌政权的计划遭到了以宰相寇准、太监周怀政为首的政治集团的坚决抵制,为此他们不惜发动了一场政变。他们的计划是真宗病重时由皇太子监国,寇准为首的宰执大臣辅政,将刘皇后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后。真宗并没有采纳这个方案,反而要将寇准排除出权力层,任用丁谓取代寇准。于是周怀政密谋发动政变。
政变本质上当然是与刘皇后展开的政治斗争,名义上却有保护皇太子以及揭穿假太后的理由。也正因为如此,周怀政在仁宗亲政后官复原职、恢复名誉、归还籍没财产,还被赠为安国节度使。
刘太后虽然无法拒绝,但还是想掩人耳目,下令送葬队伍不要从大门(西华门)出行,而是凿开宫墙偷偷送出去。吕夷简得知这个情况立即提出反对。刘太后不愿见吕夷简,派宦官罗崇勋去打发吕夷简。罗崇勋跑了三个来回也没让太后与宰相达成一致意见,最后吕夷简严厉警告罗崇勋,李宸妃是当今皇帝的亲生母亲,如果丧不成礼,以后你们这些人被砍脑袋,就别怪我吕夷简没有提醒过你们(“宸妃诞育圣躬,而丧不成礼,异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谓夷简今日不言也。”)。罗崇勋及刘太后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于是先在宫中举行丧礼(“三宫发哀,成服苑中。”),然后将李氏棺椁送到嘉庆院,待洪福院西北隅的陵墓修成之后正式下葬。
其实吕夷简、赵元俨早就知道仁宗并非刘太后亲生,此事在宫中更不是秘密,因此仁宗未必直到刘太后去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很可能早就从周怀政那里了解到了所有的宫廷阴谋。反而由于刘太后强大的权势,仁宗长期隐忍其实比一直被蒙在鼓里更加容易让人理解。
仁宗郭皇后是武将郭崇的曾孙女,天圣二年(1024)宋仁宗虚龄15岁时立为皇后。当时仁宗喜欢张美人,刘太后偏偏立郭氏。仁宗不开心,对郭皇后很冷淡,但郭皇后倚仗着刘太后也没把仁宗放在眼里。刘太后在的时候对仁宗后宫管制得很严格,仁宗喜欢的嫔妃很少。等刘太后去世,仁宗开始放纵自己,先追册张美人为皇后,又与尚氏、杨氏两位宫人混得亲密。郭皇后受不了仁宗宠爱宫女,经常跟尚氏、杨氏吵架。尚氏不是省油的灯,仗着皇帝的宠爱对郭皇后出言不逊。
张氏生下皇三女的康定元年(1040),吕夷简第三次拜相。在张氏生下皇八女的庆历三年(1043),宋朝政局大变,吕夷简离开政治舞台,章得象、晏殊取而代之,更重要的是仁宗任用范仲淹等出任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就在这个时间点,宋朝政治出现了几个相互关联的现象:一、庆历新政引起广泛抵制,范仲淹等被指结党,欧阳修以《朋党论》回击,不同阵营朝臣之间激烈政争由此而起,一般被视为北宋党争的开端。而庆历党争中有一组特殊的对手即夏竦与富弼,他们的斗争就与宫廷政治密切相关。二、曹皇后与张美人的宫廷斗争在这时公开化,“慈圣光献皇后养女范观音,得幸仁宗,温成患之”发生在这个阶段。
虽然仁宗连续生育的儿女不断夭折,但随着赵宗实送出宫去,曹皇后如果不能在生育问题上主动争取,在后宫迟早被边缘化。所以养女范观音“得幸仁宗”很可能是曹皇后操纵甚至是模仿真宗刘皇后的代孕计划。不同的是刘皇后在后宫根本没有对手,而曹皇后必须面对“温成患之”。如果范观音生子并在曹皇后的保护下健康成长,那么张氏取代曹皇后的计划就将全盘落空,所以张氏必须赶走范观音。
高洮洮作为曹皇后的女儿一直在宫中成长到十五六岁的适婚年龄之后才出宫与赵宗实结婚。三种记载都讲是仁宗提出高氏许配英宗,《邵氏闻见录》《温公日记》还说是仁宗向曹皇后提出来,但都没有记载曹皇后有意促成两人的婚姻。按宋朝惯例,宫中养女其实是宫女的一类,都有机会像张氏那样成为皇帝的御侍。
高洮洮与范观音都在庆历七年(1047)出宫,只是高氏地位尊贵得以婚配英宗,范观音则不知所终。所以仁宗“此后之近亲,待之宜异”,意思不是说不便接受进御,而是看曹皇后的面子上才没好意思将高洮洮像范观音一样直接赶出宫去。所以与大费周章杜绝范观音进御仁宗一样,以高洮洮赐婚赵宗实也是张氏破坏曹皇后主导的皇帝生育计划的重大胜利。
所以无论是从前朝对宫变事件的处理,还是从宫变当时各自的表现来看,宫变的幕后指使都应该是仁宗与张美人。至于动机问题,这就涉及如何解释“时后侍帝,夜半闻变,帝遽欲出,后闭閤抱持”,字面意思好像是曹皇后在保护仁宗,但也可以理解为仁宗拒绝曹皇后侍寝,从一开始就急于离开皇后的殿阁,但被皇后关门抱持无法脱身。最后作乱的卫士焚烧宫帘,皇后与皇帝才不得不从殿閤出来,而这时张美人已经出现在皇帝的身边。确认这种理解的充分理由是宫变前后整个过程,仁宗都与曹皇后对立而与张美人站在一起,所以两人幕后指使这场宫变的动机就是仁宗拒绝曹皇后侍寝,结果就出现了曹皇后以非常手段侍寝,而张美人又以非常手段破坏曹皇后侍寝的宫斗荒诞剧——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何仁宗会认定张美人“有扈跸功”。只是颜秀等四位亲从官以及那位侍女都成了这场宫斗的无辜牺牲品、可怜的刀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