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傍晚第一次在父母家尝试煎鱼,正在投入地切姜丝的时候,妈在背后说:“要不要我教你一种更快切姜丝的方法”我立马大声说:“不用!做菜是很私人的一件事。”她仍坚持,我问她是否很赶时间,她说虽然现在不赶时间,但以后很可能遇到赶时间的情况,就要学会快速切。我回复她:“我现在很享受,请不要打扰我。”说完我看着自己切的姜丝,觉得它们很完美,完美地令人感动,就像那一刻的我自己,也很完美。
今天能有力量说“不用”,说出我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已经等了二十几年。我家开店的,很忙。卷红纸,绑复印纸,算纸张数量,很多超级简单的事我长到这么大了还是做不好,其实卷好、绑好、算好不就行了吗?不是的,还一定得每个细节跟我妈的一模一样才行,从小到大每次我一上手,我妈就说“你放下,不是这样的,你看我来”我一拿起就叫我看示范,一拿起就叫我看示范,看了二十多年,还是笨手笨脚的。只要我妈在旁,我不可能独立地卷一张红纸,绑一次复印纸,都是“不是这样的,你先看我弄。”就算偶尔赶紧弄好了,她也还是要拆开重新来,二十几年我从来不明白到底我绑的和她绑的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重新来过,时间长了我真的提不起劲来做这些事。做菜也是,妈在旁边看着,蓄势待发,坚持看不到两分钟就开始夺刀夺铲,切也不是我这么切,炒也不是我这么炒,然后就示范到切完,示范到炒完,over。我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会做,很羞愧。
有次在一印师父的朋友圈看到师父说他的五岁儿子山印用光盘做了一个小人,幼儿园老师就认为那个小人应该加个蝴蝶结更好看就给他加上了,山印不开心了,因为他做的是个男孩。师父说老师做多了。是啊,为什么大人就有权利决定什么是更好的呢?什么是正确的?对的?卷红纸,绑复印纸的方法,怎样切姜丝,有必需的标准吗?还是你认为的呢?那我又为什么要按你的来呢?
回忆起来,小时候去做从未做过的事感觉是兴奋专注的,被打断时心里是失落泄气的,做好的东西总是被拆掉重做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挺憋的,但面对自己唯一依赖的人告诉你你这样是错的,所以是不行的,感觉很无力,手脚没有施展的地方,我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是“请不要打扰我,让我自己来做”这种情况不是一次两次,是长期固定的模式,像是一个重复运行的程序,夸张到我妈路过我都不知道我手里在做什么,她已经开口说:“你这样是不对的。”我妈肯定意识不到这是一个程序,也许是她成长过程中被植入的。
之前一个朋友带了他女儿来我家玩,我觉得自己绘画很厉害,拿出画笔想教他女儿画画,他女儿自顾自地画起来,我问:“你画什么呀?”她说:“霸王花。”我拿起笔就准备纠正她:“霸王花是黄色的,不是你这个颜色。”这时朋友很严肃地阻止了我,说:“这是她的画。”我楞了,我这样不就是我妈对我的模式么?就像是病毒一样,会传染的。我也不知道这种行为叫做什么,我也不知我为什么就要参与指导别人的创作过程,就因为她是小孩吗?因为我会画画,还是说霸王花就一定要是黄色的?我无意识中就重复家庭模式了。原来模式不被发现,不被清除,几十年上百年都不会改变的。
卷红纸,绘画,手工,做菜,事情不分大小,都有每一个人的风格,同一张红纸有不同的卷法,同一个食材也有不同的煮法,哪有规定怎样是对,怎样是错?
慢条条切出的姜丝有慢条条的口感,它们是完美的,我今天拿出了力量保护了它们,保护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