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女人,拥有20岁的皮肤。
冻龄美女,其实年近50岁。
60岁的夫妻,自驾全国旅行。
80岁的老人,屡破世界纪录。
100岁的老人,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
类似的话题,在微博、微信、贴吧里屡见不鲜。这些人,让人羡慕、令人称奇、叫人赞叹。因为,“随着年龄而衰老”的自然规律不可避免地在每个人身上演绎,但这些人却突破常态,做成了与年龄不符的事情,或有着与年龄不匹配的美貌。他们,比普通人过得“年轻态”,更享受生活的美好,珍惜每一寸光阴。
看多了这样的故事,我也想探寻一下这些人的“长生不老药”。
以前我觉得,比普通人更“年轻”,无非是因为这些人家境富裕、生活闲在、没有生存顾虑。后来发现,一个80岁却容光焕发如60岁的老太太,每天要坚持背一兜山货到景区售卖;驻颜有术的明星们,好多人要孕育两个以上的子女;衣着光鲜靓丽的白领,有不少要耗费数个小时在通勤的路上,到了单位又要面对繁忙的工作,五加二,白加黑。
真正更容易老去的,不是那些为了理想和目标一路奔忙的人,而是迷失了自己的未来,虚度光阴的人。因为没有目标,于是不断重复做着无意义的事情,感叹时间过得飞快。因为没有理想,于是生活的每一天都不痛不痒,没有焦虑,同时也没有快乐。
而对有目标的人,每增长一岁,则拉快了实现目标的进度条。对于有理想的人,虽然经常流汗流泪,却是汗滴禾下土,泪中又有笑。
所以,“年轻的心”,首先是一颗有目标、有理想的心。
除去这些因素,“老去”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再敢于尝试新鲜事物。
惧怕年轻人嘲笑,便总是购买成熟、老气的衣装,其实心仪的是展台里那件粉嫩的小洋装;假期总宅在家里,即使世界那么大,也不愿出去看看。因为一说要出门,就好像要准备一大堆物品,其实一个背包就能轻松前行;手头宽裕,却总给自己买老款的手机、过时的家具。仿佛给儿女买新颖的物品理所当然,给自己买就没有道理。于是,还年轻的人提早过起了老年生活,惧怕改变、惧怕新鲜,总用一句“我老了,不再适合这些新鲜玩意了”去搪塞多彩的、未知的世界。
2.遭受太多来自“成人世界的焦虑”。
毕业后进入职场,为了更好应对职业发展的要求,我们努力扮演起一个成熟、稳重的角色,逐渐习惯以“成人”而不是“小年轻儿”自居。于是伴随着阅历的增长,能力加速度地提升,成人世界的焦虑也扑面而来。想提职的、想挣钱的、想换车的、想环球旅行的、想买学区房的、想买奢侈品的、想换个平台的、想构建人脉的,纷纷焦虑起来,如热锅上的蚂蚁。于是,手机响个不停,邮件如雪片般纷飞,最后睡眠也不踏实了,心理也不健康了,过度消耗了年轻的生命。“过劳死”“过劳肥”不再是极少数。其实,我们在少年时代,需要的并不多。
3.一再拉低的人生目标。
大学时代,我们动辄说出口的“我要怎样怎样”“以后肯定会怎样怎样”,有多少在时间的消磨中,打了折扣?曾经我们豪情万丈许下的诺言,有多少还挂在议事日程中,却不再被提起?眼神不好,所以不再读书;工作太忙,所以不再运动;家务琐事太多,所以不再旅行;财务吃紧,所以不再给自己买昂贵的保养品。心里面,我们已经把“不可避免的衰老”和“无价值的人生”默默画成正比,从此不再舍得投资自己,也不再冲刺当年立下的目标。
4.过度在乎容颜的保养,却忽略对心灵的维护。
对许多人而言,“学习和阅读”在离开校园的一刻就停止了。除非是工作中用得着的参考书,或是考资格证、考英语用得着的课本,否则很难再为了其他原因翻开书本。诚然,随着年龄增长,皱纹会增多、肤色会变差、精力会减弱,是件可怕的事情,但无休止的涂抹化妆品、美图秀秀,又能挽回多少外貌上的摧残?与其耗费精力止损,不如费尽心机增值——阅读是最佳的心灵保养品。谁能说,100岁的杨绛,不如一个20岁的花瓶美女活得精彩。
5.失去接受挑战、接受失败的勇气。
随着阅历增长,很多人走上了管理岗位。这些人无论能力,还是为人处世,都远胜刚毕业的新人。但一部分人却习惯按固定的模式去工作、去思考,不再愿意尝试新思路、新行业,因此也很难攀上新高峰。他们畏惧挑战、畏惧失败,宁可在熟悉的领域抱残守缺,也不愿意去新的领域开拓天地。他们认为,不再年轻,就失去了重头再来的资本。事实上,很多人在转行、跳槽到新领域后,都能一再突破自己,找回年轻的心态。
比容貌先老去的是一颗“年轻的心”。当我们不再用年轻的方式去思考、去行动,我们便成了时光的牺牲品。是“年轻态”的生活,带给我们年轻的容貌。是对时光的倍加珍惜,让我们的人生流光溢彩。
去大胆尝试新鲜的事物,而不是畏惧周围人的眼光。
去试着放下重重的顾虑,哪怕只为自己的快乐活上一天。
去重拾过去的目标,哪怕最后的结果仍是失败。
去运动、去阅读、去品尝美食、去呼朋引伴、去革新自己。
你不负时光,时光自不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