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庆山的《夏摩山谷》。
昨天看完了《如真》这篇,感慨良多。女主人公如真在幻海小城经营着一间茶社,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一位僧人仁美。仁美从小生长在山中的寺院里,鲜少来到城市。两人间发生了许多对话,关于俗世中的人与事,关于仁美在寺院里生活,其中涉及“苦”与“乐”的话题让我想了很多。
以前看过《空谷幽兰》这本书,讲述的是美国的两个作家到中国深山中探访与世隔绝的求道者,记录下求道者的生活。那些求道者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住的条件极差,有的好歹是一间较为完整的小屋子,有的竟直接居住在阴暗寒凉的山洞中;食物也非常简单潦草,由于远离人烟,他们将食物从遥远的地方背到住处,日常可能就吃野菜和馒头。他们远离人群,远离现代文明,隐藏在深山之中,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为的就是修行,寻求他们心中的道。
当时我对这些求道者的行为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过那样艰苦的生活呢,为什么要使身体遭受那样的折磨呢,他们追寻的道到底是什么,竟能够支撑着他们忍受那样的生活?物质上的极度匮乏能换取精神上的极大愉悦吗?
通过仁美与如真之间的对话,我有一点而明白了。所谓的“苦”与“乐”都是相对的。俗世中的人们一味地追求“色香味俱全只为满取悦感官的食物”,“注重物质与欲望的满足”,而在精神上却是匮乏的、躁乱的、不宁的。这些世人所追求的肤浅的快乐在仁美看来是“苦”,“世人习惯以苦为乐,不寻求真理,只相信眼前、手里的事物,并以得到满足和占有的程度来决定悲喜。如果人从来没有产生过对深远事物的向往,不曾体会过求知和修行的渴望,这是一种可惜”。
而仁美在寺院中所过的在世人看来很苦的生活——一日三餐只吃糌粑,无论多寒冷的天气仍要袒露右臂、即使是下雪的寒冬照旧在露天石板上席地而坐长时间诵经,却是仁美心中的乐。仁美和他的同修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快乐、他们心中的“道”,“人身本是我们的工具,应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我们一直在取悦它、满足它”。他们要做的是如何求得真理,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他们的内心不受任何俗世名、利、物质的侵扰,始终保持纯粹澄澈。
仁美保有着赤子之心。在如真茶社的小花园里,他用心地去欣赏每一朵花,轻轻地触碰抚摸,认真地嗅闻,全心全意地感受。他热爱它们,热爱这世间可爱的万物,他能欣赏到它们的美,它们能带给它精神上的快乐。
我们应该像幽谷中的兰花一样,自顾自地开放就好,不管有没有人来欣赏,遗世独立,自在长于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