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写作文常引用的一个故事——
关于生命的蜕变
老鹰的最长寿命可达七十岁,但是四十岁的
起
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精确捕捉猎物。
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
它的羽毛长的又浓又厚,严重影响飞行。
此时它有两种选择:等死或经过一个万分痛苦的更新蜕变过程。
蜕变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先是用喙反复击打岩石,让旧的完全脱落,以便长出新的。
接着用新长出的喙先后把旧指甲和翅膀上的羽毛拔掉,长出新的喙、新的羽毛。
这个非凡的过程需要历时五个月,一旦蜕变成功,就会拥有另外三十年的寿命。
每次读起来都被老鹰的决心和勇气所震撼。
不经历一番痛彻心扉的改变,怎么会遇见焕然一新、重新来过的自己?
人到中年,再来想想这个故事,发现人也是一样的。
三十岁的前半生,忙着成长与生存。
成长的日子好像被鸡汤和谆谆教导浸泡着,——考上好高中,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就轻松了。
可是大学以后才发现,自由、轻松是虚幻易碎的梦。
不啃老的独立生存是最重要的问题。
而一旦解决完这个问题,所有的学习就理所当然的丢掉了。
似乎学习是学生应该做的事,成人就应该专心忙工作,或者是混工作,亦或是忙完工作抱着手机潇洒“躺平”。
这种把学习期和工作期割裂开来的观念真的让人觉得可怕——
这种“忙”,这种“躺平”都是一眼就能看到生命的尽头!
三十岁,是一个人的分水岭。
三十岁,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忙工作、忙家庭、忙生活,忙着劳累中躺平。
却没有过多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专注自己内心的成长与蜕变。
纷繁复杂的世界,如若要重新领略生命的长度和高度,感受生命的飞跃,要做的有很多——
比如自律、比如坚持。
比如改掉旧的思维习惯。
比如自我改变的勇气和再生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