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友)以下内容为浅薄的个人感悟。
我们阅读的很多故事都非常的精彩,那么这些故事从何而来呢?从生活中来。
创作者可以写生活中的亲身经历的事情,比如李娟《冬牧场》就是写的她的亲身体验;也可以从旁人的讲述中获取的。有时候我感觉自己的亲身经历过于少了,这是因为年岁尚浅,加之过往未曾想过从事写作时,没有留心生活中的精彩之处。
但是要从事写作就得留心生活,积累材料。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
有材料才可能写作,正如“巧妇能为有米之炊”。先占有材料是由我们的写作目的和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决定的。只有在掌握丰富材料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写出内容充实,为世动容的文章。
最近,我零零碎碎地阅读了一些创作谈,对于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有了更多的理解。如下:
“比如说,《雪豹》的剧本是在疫情期间,我父亲在家里写出来的,半个月就完成了,过程很流畅。但直到电影上映后,有一天,我遇到了我父亲在西北民族大学的老同学,才知道故事原型就是这位同学告诉我父亲的——有一只雪豹,跑进了牧民家里,咬死了几头羊。”——《我的父亲万玛才旦 》来源于万玛才旦的儿子久美成列采访
1936年,老舍的一位山东大学朋友谈起他雇佣车夫的经历与见闻:一位车夫买了“洋车”不久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最后还是受穷。当时老舍觉得该题材可以写成一部小说。老舍的朋友随后又说起另外一个车夫的故事,他被军队抓去了,哪知转祸为福,乘着军队转移之际牵回三匹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故事的原型。老舍决定把骆驼与车夫结合到一起,用骆驼引出主人公祥子的出场。老舍把祥子放到了自己熟悉的北平。这一切都为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材料来源。
赵树理创作于一九四三年的一篇劳模传记作品,刻画了一个童养媳解放后翻身的故事。为了创作《孟祥英翻身》,赵树理采访了女劳模孟祥英,据孟祥英回忆:“会上,老赵找我谈过两次话,像唠家常一样。······他反复打听的倒是我怎样受婆婆的气、挨丈夫打,又怎样不屈服、闹翻身的详情······”——李世德《赵树理忆念录》
今天就来聊聊从朋友、邻居、亲人等等人那里如何积累写作的材料。
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倾听。当旁人谈到一些有趣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地听,不要试图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可以适当地给回应,如投射期待的诚挚的目光,鼓励谈话者继续说下去,广泛地收取有关话题的所有信息。
当成为一个会倾听的人,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很多有趣的事情,转而就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其次学会倾听后,还要赶紧记录,写一写生活的札记,以备正式创作的需求,人的记忆并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