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微风轻轻
图 綦走发现文化志愿者
视频 天籁 顺其自然
綦走团/綦走发现 总第549次活动
2024年12月1日 ,“綦走发现”一行26人,清晨6:30乘车出发,经古剑山支路去探访郭扶黄帝湾得名。
乡间公路,不弯不正常。路边管道维护,时有小障,数次停车避让,巅跛异常。
曾经晕车很严重的小徒友“知道”,今天也没晕车了,是对黄帝湾的“小黄帝”传说也有寻根究底的吸引和幻想?哈哈哈。
既定点下车,天气真好,一点也不冷。
远山薄雾轻绕,近处山高林密。
感谢策划人“搬螃蟹”这个观天师,对天气的精准把握。
沿着曾经的古大道上行。林间大路,有人砍枝修整,道路宽敞,看得出来曾经的过往频繁。
很快来到一个垭口,见一寨门遗址。没了石砌门及围墙,只见临崖巨型石壁上的居住凿痕---沟、槽、洞等非常明显。
一个刻有“光绪六年”时间的镂空“扶手”雕刻,与2023年12月17日团行成都活动中,宽窄巷墙上见到的拴马桩一样。
志愿者们认为当时不通公路,靠人力肩挑背驮,拴马桩的可能性不容怀疑。
也有志愿者认为可能是用来吊起粗大的门杠一端,用以开闭寨门时省力。这个在之前活动时的寨门中从未见过的玩意儿,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
边走边讨论,这是綦走的乐趣,空气也清新。放眼一看都愉悦,随手一拍皆风景。
很快来到一个路边小庙,一墩未经修整的长方形墙石上刻着“大清道光廿九年”的修庙功德文字,一半隐于墙内,一半露于墙外,这种简单粗旷的信息,也给我们留下探索的精彩。入庙,一方精雕细凿于“光绪弍拾捌年弍月” 的“观音胜会”石碑笔直侧立,这瞬间提起了大伙儿的兴趣,像是打了鸡血般。
“搬螃蟹”立即清理碑底细石枯枝,大家围拢来辨碑。
内容主要为观音殿的修造简介以及会费开支规则等等。如此文字功整,保存完好,一点都没有风化的碑很是难得!
“快来看,这里还有三块碑,更好看哦!”大部队出发,总有人探索在前面。
循声回头,是前方传来消息,不远处,高一层的崖洞内更有一小庙。
原来,这是我们的既定节点,龙凤山寺到了!
行前专门看了《凉都郭扶》没有找到关于该山脉的介绍。
在一个月前的预热中,“搬螃蟹”早已把此庙碑刻甩进团内,“碧云天”“左左”“俊峰”“兰兰”“黄河之水”“微风轻轻”等都参与了辨别识读。
只见三块刻于“光绪三拾一年小阳月”的黑底碑刻整齐“高挂”于石壁,像极了我们小时后读书时教室的黑板平均三分。
中间一块字体正楷、左右两块行草狂草,碑间用两幅对联隔开,分别为“山高观顾远 神灵阿护长”“神光回表 庙貌千秋”。
每通碑刻四周都墨化卷纹花勾勒镶边,其做工之精细,书法之精湛,保存之完好,让文物爱好者们大为兴奋,也让对比辨读更容易。
大家仔细辨对碑文。“马儿”发现预告中的碑刻内容 “国有贤臣安社稷 家无逆子老(疑误写,为恼 )爹娘”中的“lao爹娘” 可能是“孝爹娘”。他的看法得到多数认同,正本清源,纠误更正,綦走之路,一直求真求是探索。
这三通题刻,是綦走八年来所见的山野小庙中难得一见的“奇观”,这是龙凤山难得的人文瑰宝!
遗憾的是,题刻中“时孟冬书于古龙凤山” 的作者,记得告诉后人时间,却不愿意留下自己的名字,断了綦走人继续探索古人文大家的路。
綦走人继续前行,见到了黄帝湾水库一角。
今天的另一个节点黄殿遗址就在边上。
从小喝着黄帝湾的水长大,天干时父亲还常要到此买水灌溉农田,5角钱一小时。
今天,得好好看看。密林中难得幸遇有人居住,一位不会说话的大哥,看到綦走一行整齐的荧光绿,掩饰不住的兴奋,灿烂的笑脸,热情比划着给我们指路。
见大家不懂,干脆放下手中的活儿,直接带着我们走。
跟着大哥的脚步,进入密林中的陡石板大道,路边明显的砍枝除草痕迹,看来这里平时走的人还是常有。
林间湿滑,给行走增加了难度,放缓速度,手杖是户外人的标配。
这长长的六七十度的陡坡,干脆直接爬行更省力、快捷、安全。
不知不觉,汗水出来,脱下衣衫,继续前行。
长上陡坡后往往会伴随长下陡坡,今天也是如此。来时有好陡,下去同样就有好陡。
不晓得出了几通汗水,路盲的我也不知道走了好多路,只感觉一个多小时后,终于走出密林,看到熟种的土地,蔬菜田园,见到人家,心头一阵轻松。
经询问,原来黄殿遗址在山上,我们已经错过啦!
回望走过的路,回忆那陡坡石板,时已至午,憾留下次再探索。
老乡说我们只需再半小时公路,就可到达鹿寨垭。
鹿寨垭?心头一惊,好熟悉的名字!
小时候就常听父亲说起。今天去的真是那个那个梦寐了几十年的地方吗?
身上的疲惫顿消,脚下生风,只想尽早看到这个一直听着长大的地方!
半小时,鹿寨垭口真的就到了!
明显的寨门遗址,垒砌的石头还部分存在!听说这里曾有寺庙及行人歇足的人,如今早已不存。
想着几十年前,父亲曾无数次起早贪黑经过这里,经过我刚刚汗水洒一路的陡坡,去大山深处买木材扛回老家盖房子。
带上几个麦粑,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到家。一路沉重,一路还胆战心惊,绕路避检或躲着“打劫”的。
住家山脚,一直想看看山巅,想走走父亲曾走过的辛苦路,今天终于就来了。
想着如今已年迈90高龄,行动不便且思维还常混乱的父亲,心头百感交集,唯愿父亲能健康长寿,好好享受今天再不用奔波劳碌的生活!
由衷感激綦走,终圆我梦!
綦走出门,不一定每一次都能如愿预行,今天错过了黄殿,错过了刻有“黄殿湾”名字的古墓,但在回鹿寨垭路上,看到另一座朱氏古墓,墓上刻着“鹿状”“崇高”字样。
“难道这里曾经叫‘鹿状垭’吗?”
“搬螃蟹”脑洞大开,反应总是快一拍,“可能‘鹿篆垭’就是由‘鹿状垭’雅化而来的”。
有人说这里是山上的第六道寨门而叫六寨垭……好像都有道理。不管叫什么,在我的心头,就叫“鹿寨垭”了,因为,这是父亲告诉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