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曾经说过:“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同时进行多项任务。”比如上班时间一边回复邮件,一边干活,而在干活的时候,电脑上会同时打开很多个页面,以便于自己回复信息。往往这样的人一天忙忙碌碌,但是活还是干不完,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勉强完成。
可是有一些人,每天看他都是不急不忙,干活也是悠哉游哉,但是他每个月做的事比别人都好,每个月拿到的奖金比别人还多。那么这些人其中的差别在哪呢?
那就是他们是否学会了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的含义是在无干扰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身边也有很多喜欢写作的朋友抱怨过,每天工作很忙了,好不容易挤出属于自己的那么一点时间,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写出一千字以上的文章。后来我问他们,平时下班了之后,手机关机或者断网了吗?他们都同时摇了摇头。
我立刻能想象出他们回家了之后的情景,正在写作时,手机突然收到某一条信息,或者是各种APP上推送的信息,就立刻去查看手机。然后就掉进网络陷阱里面无法自拔,再等到回过神来,时间已经去了一大半,还有之前的写作热情也已经下降了不少。每次任务都要赶晚班车,才能凑够数字,勉强能交差。不仅质量上有问题,自己也是充满愧疚感。
因为他们进行的是浮浅工作,浮浅工作的定义是在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收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现实工作中,很多人都是在进行浮浅工作,这不是大家某个人在偷懒或者是认知偏差,这是人的天性。
但是在《深度工作》一书中,就描述了深度工作的理论,并且给我们提供了深度工作的方法,首先我们来看看,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深度工作呢?答案有两个原因:
第一点,最小阻力原则。这里是指在工作环境中,若各种行为在影响底线并没有及时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就会倾向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就像上面举的例子一样,本身写作是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脑力的活动,并且收获并不是立刻就能显现出来,所以一个手机在身边不停的响动时,这时候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先去处理手机上的事情,因为手机上的事,立刻处理,很快就会得到答案。
但是当你手机在响动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就已经在转移了。并且在你放下手机的时刻,你的大脑又在一次重新编排你的注意力。所以会导致你的注意力涣散,你的工作质量下降。
第二点,忙碌代表生产力。这里是指在工作中,在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多项任务。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如果是在流水线上忙,那肯定是越忙才能看出来每天的成绩,但是如果在职场,在职场工作也是一样,有的人一边处理手头的工作,一边回复着朋友的信息。一边找材料一边给客户回邮件,电脑上的网页都开了好几页,那这样不仅没有把事情做好,而且还影响了你的下一个任务,一项差,导致每项都差。
这样每个月的KPI都是是很难按时完成的。
以前看到一则故事,有一个学生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面当助理,科学家走进实验室一看,发现学生正在机器面前忙个不停,于是科学家就叫住了这个学生,问他:“你平时干活都是这么忙吗?”学生回答到:“是的,我一直都没有停下来过。”学生一边说一遍渴求的眼神看着科学家,他似乎在等着科学家的夸赞,但是科学家摇了摇头,说:“你一直那么忙,哪有时间坐下来思考呢。”
只有深度工作的人才能时刻静下心来思考,因为他准确的知道如果不停下来思考,再怎么继续工作也无法完成任务。
深度工作的人从来不会把希望寄存在瞎猫碰到死耗子这种虚无缥缈的侥幸心理上。
那么怎么才能做一个学会深度工作的人呢?《深度工作》一书中提出四个深度工作的模式。
第一,禁欲主义模式。
就是在进行任务时,断开与所有人联系的方式。就是古代时,有人悟道,隐居深山老林当中,在大家都不能来麻烦你,你也不能联系别人这种方式。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在1922年印度买了一片土地,在那里建造一所简单的塔楼,他就在里面工作,没有他的允许,任何人不得进入他的房间。
在这所房间里,他完成了很多的心理学著作,也是在这里,才能保持荣格一直清醒的状态,支撑完成了一系列的著作。
第二,双峰模式。
这种模式也很明显,就像两座山峰,中间有一处是低的。也就是把时间分成两块,工作和生活分开,这种方法对于初学者也很实用。
在每天时间里,安排一个时间段进行深度工作,现在很多学习写作的朋友都采用这种模式,有的早上起来就开始写作,有的人在家人熟睡了之后开始敲键盘。这种模式比较灵活,看个人的家庭情况和身体情况,有的人早上比较清醒,灵感迸发。有的人却等到深夜时,才能平心静气的开始自己的任务。
童话大王郑渊洁早上四点起来开始写作到八点,每天完成四千字,再洗漱吃早餐。自媒体人佐罗粥每晚更文到三点才去睡觉,保证每篇文章的优质。
第三,节凑模式。
这个是双峰模式也差不多,一样是把时间分成两块,双峰模式是以日为单位,而节凑模式是以周为单位。
每周安排一个合理的休息时间,一个深度工作的时间。有的人每周需要深度工作的时间就是五天,其余的时间就是陪陪家人,出去散心。这样既高效又不会产生内疚感,这种也就是我们常见工作踏实,玩耍痛快。
在《见识》一书中,吴军老师提到,要做好一件事就是少做事,明明只有办一件事的能力,非要干三件事,那每一件自己恐怕都做不好,如果自己有办三件事的能力,只办两件事,那么就变得很轻松,并且还可以任由自己的意愿办其他事情,这其他事情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
第四,记者模式。
从字面意思也很好理解,就像记者一样,随时随地进行深度工作。
记者在遇到某个事件时,是没有任何充足的准备的,只能是现场提取材料,加以分析,再报道,在这过程中,往往就只在二三十分钟之内完成。
在这个模式当中,是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和专业的培训的,所在前三个模式未能熟练之前,这个模式是不可取的,不仅劳累,而且还是徒劳。
这四种深度工作的模式可人结合个人的情况来定制,可以互相切换,也可以专注某一种。
那么如何做好呢,
第一,要习惯,人们往往都高估自己的办事能力,所以一开始就给自己设立了高难度,但是完不成就开始怀疑自己,所以,要从细微开始,有办三件事的能力,你只要安排一件事就可以了,再有成效之后,再递增。
第二,要懂得休息。很多人在安排任务了之后就比自己熬夜,早起。最后,睡眠不够,做事效率也不高。要合理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我看见很多人每天冥想十分钟,或者每周出去游玩一次,劳逸结合,这才是生活的真实样子。
第三,不要独自工作,这里不是说要在人多的地方,而是要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大家互相激励,互相成就对方。这样的成长效果才能显著,才能有做事的动力。
我们不要再哀叹时间不够用,因为时间对每个人都一样;也不要哀叹世间不公平,世间就没有公平过。只是有的人懂得怎么过,有的人在看别人怎么过而已。
只要我们学会了深度工作,那么我们才能有这个时代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