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他回答:“在幼儿园,那时我学会了做错事要道歉,别人的东西不要乱拿,观察和爱护大自然,等等。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这一回答道出了教育的根本:教育只有打好人的德之根基,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02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历史性盛会,于党、于国、于亿万人民都有着重要意义。我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一名班主任,身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在喜迎二十大的到来之际,我想用三句话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第一句话:何其有幸,生于华夏。
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小船上拉下帷幕,如今,历经百年,今日的祖国,风华正茂,2022年我们承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22年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平安着陆。作为一名80后,我们见证了祖国的日益强大,也在紧紧跟随着祖国的步伐不断成长!
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相信光,在困境中相信希望,在没有路的地方寻找方向,砥砺前行,在这一切的背后,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力量!以“德”立国的、大国担当!
第二句话:扎根理想,深耕教育。有人说:选择了教师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理想,我深以为然。教师工作繁重而琐碎,但当我们把这份职业当做理想去看待去思考: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习主席说: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培养人呢?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既要传授给孩子足够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孩子的“德”。2021年,国家实行了“双减”政策,学校为孩子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校本课程。我申报了“经典诵读古文”。在这门课程中,我选择了一些经典的小古文,这些小古文按照朝代的顺序,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清朝。我带领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诵读这些小古文,为孩子们打开了传统文化的一扇窗。一学期下来,令我感动的是,小潘妈妈找到我,“老师,孩子跟您吟诵了《弟子规》后,特别懂事:回家主动承担起很多家务,假期里,我们上班,他帮忙照顾弟弟,喂弟弟吃早餐。改变特别大,真是感谢您。”小阳父亲找到我,“老师,孩子跟您诵读了《爱莲说》,拉着我专门跑到公园去看莲花,对莲花高洁的品质赞叹不已。”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感受着他对物质的淡泊和对精神的追求;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感受着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感受着闹市中的田园梦,乱世里的理想国;在荀子的《劝学》中,感受着终身学习的意义;在苏轼的《赤壁赋》中感受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达……这些经典的文字,滋养了孩子们的心灵,终有一天,这些藏在文字里的智慧会内化成孩子们的思想,进而形成他们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就是——德。
其次,孩子的童年需要“英雄”引领。我们国家在百年风雨中,涌现出太多的仁人志士,课本中我们学到的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等,还有当今时代孩子们身边的抗疫英雄,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领着孩子们把心目中的英雄照片打印出来,写上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贴在课桌一角,不断激励自己前行。
除了一本课本,为孩子埋下优秀的种子,立志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让“德”在孩子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终有一天,这些“参天大树”会支撑起祖国的明天。
第三句话:感恩珍惜,奋进正当时。
祖国的百年奋斗征程带给我们无限的精神力量,习主席说:“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小学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成长,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著名作家梁晓声曾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精神家园,唯有书本可以构建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在我看来,一位老师,一个优秀的老师更应该构建一个丰富、深邃的精神家园。而这个精神家园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用师爱去滋养每一个孩子。
我愿以以一颗赤诚之心,终身学习,用更好的成绩回报更强大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