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维空间,自然界的物体都有上下、左右、前后之分。此即物体的三个维度。而这三个维度的投影则呈现为二维平面图像。这个现象反映在平面几何制图上,分别叫做主视图、左视图与俯视图。这就是正投影的三个视图。因为它能全面表示物体的几何形状,所以三视图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图纸的制作。
但是,你会看三维立体图吗?这种表面看似平面图,但如果按规则观察,却能出现三维立体效果的画面,看起来的确有些魔性。它是根据光学折射原理,用一定技术手段制作。看画时利用人的两眼视觉差别,调节视线焦距,等画面在你眼前模糊起来之后,不一会就会感到眼前豁然开朗,三维立体图像跃然纸上。一般人只要稍作练习,都能把图画的三维效果看出来。
我们知道,三维立体图的原理是光学折射,利用人的两眼视差,即可出现立体图效果。如果只用一只眼是无法观察到三维立体图的立体效果的。一只眼只能看到由一维的“线”组成的二维平面,却无法看到这种三维立体画的立体效果。同理,将零维的“点”连起来,闭上眼睛也可想象的到那是一条”线“。既然两眼视差可看到三维效果,按道理三眼视差也可以看到四维图像。
但是第三只眼睛貌似只有神一级的人物才有。譬如神话传说中的“二郎神”杨戬就有三只眼,名曰“天眼”。道家也主张经过修炼可以开“天眼”。还有关于“人的第三只眼是松果体”,“已灭绝的古动物头骨上的洞是第三只眼的眼眶”之类说法,意思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原先本来是长着三只眼的,只是后来退化(说不定还是进化)了而已。人类如果想要恢复“第三只眼”,途径可能有三个:一是等待重新进化;二是开发人体潜能;三是依靠人工智能。
第一条途径遥遥无期,可以暂且忽略;第二个途径的可行性虽然存疑,但不妨一试。因为海克尔生物基因定律告诉我们,动物(包括人类)在胚胎阶段的短暂时期,会经历其所属物种的整个进化史。即是说,人类在胚胎时期也能够出现我们的先祖所具有的生理特征,只是由于进化(退化)的缘故,那些曾有的生理器官消失或者隐藏起来了。据说大脑的松果体就是由第三只眼退化(进化)而来。
人们认为只有眼睛是感光器官。但奇怪的是,松果体居然也具有感光功能。就在上世纪末,曾有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曾对因基因缺失而致视网膜感光能力缺失的小白鼠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这些感光受体基因缺失的小白鼠,它们的松果体在光线刺激下,其调整分泌褪黑素的功能完全不受影响。即是说,在视网膜缺失感光功能的情况下,松果体也可以感光。所以科学家认为,哺乳动物可能有一条通向松果体传递光信号的通路。
开发人体潜能的过程,实际就是将人体已经隐藏、消失的器官功能激活、恢复的过程。这虽说有一定科学道理,但效果其实非常有限。其实人类真正对实现“第三只眼”的理想寄予厚望的,应该是“人工智能”。因为所有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无不使人类对认识自然的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如火箭使人类插上了“翅膀”;号称“中国天眼”的FAST扩大了人类对现实宇宙的观测范围。而人工智能的“天眼”——人类的第三只眼,是否能使人类发现“四维空间”呢?这是十分令人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