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志杰
导读:在同学之间,“礼尚往来”到底对不对?
案例:中学生小刚过生日,拉着同学们一起去唱卡拉OK,破费了好几百。而小刚的同学们也都出手阔绰,纷纷给小刚送去了不菲的生日礼物,大家玩得很嗨很开心。
据说,小刚班级都有这个“习俗”,并且人手一本“班级同学生日表”。一个班六十多个人,几乎每月都有两四、五个同学过生日。
在礼物上的攀比自然也少不了,大家都是在对比谁的生日收到的礼物多、礼品贵,以此来划分出在班级中的“地位尊卑”。
中国自古就有讲究“礼尚往来”的传统,这也是构成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在成人之间,结婚随礼、生日祝福都是人之常情,但这都是建立在具备一定收入来源的基础上。
即使如此,变味的“礼尚往来”还压的很多成人喘不过气来。
更别说这些心智未成熟的中小学生了,在他们送礼品的同时,估计心目中只剩“攀比”,而忽略了“礼品”的其他作用。
那么,“礼品”在人际交往中到底是有什么作用呢?
自古以来,我们都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的说法。其含义就是表达:礼物只是一个媒介,但借此传递的情谊却很深厚。
但是,这种“礼物”原本的“媒介”作用却被慢慢忽视了,而由礼物的价值来衡量友谊价值的标尺了。
这原本就是存在于成人社会中的畸形观念,不应该影响到未来的花朵们。
所以,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中小学生来说,就有必要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
告诉他们,“礼物”只是表达感情的一种寄托,而不是感情的全部。
另外,“送礼物”要量力而行。这是无法和别人相比较的,因为各人的家庭条件各不相同,你只需要和自己想比就是了。你能送出别出新意的礼物往往比价值昂贵的礼品更能打动人心。
举个例子,小伙子追女朋友时,送一束玫瑰往往比直接塞个金溜子更能真正让女孩心动。
其实,作为中小学生来说,一段有趣的微信、QQ贺卡,自己的一个手工,或者集体给同学的祝福等等,都是可以给同学带去惊喜的礼物。
如果孩子还执意要和别的同学攀比礼品的价值,那家长不妨断绝孩子的经济来源,告诉孩子:当你自己能挣钱时,在和别人攀比吧!
其实,等到那时,孩子自然会非常赞同“礼轻情谊重”的传统。因为,那时花的都是自己血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