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欧成为人们口中幸福生活的代名词。一说到这个地区都是羡慕嫉妒的忘情之状,尤其是我们这些被上下班无限占据大部分生活的底层劳动人民。对其每天不足八小时,周末不用加班,年假长达6周的优厚福利流口水。但细想之我们就会明白老祖宗的古话“福祸相依”,在如此优渥福利环境必然藏着一份隐性的危机。跟随迈克尔·布斯的脚步,一步步的逼近真相,发现一个立体的北欧,一个和我们印象不一样的北欧!
有人看书是挑出版社的,有人看书是看作者的。第一次接触傅真是她的《泛若不系之舟》,那几年“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我们羡慕的对象,也曾几次想过装B来一场,幸好因为种种原因没成。如今“旅行”的白热化被冷却下来,越来越多的人又“现实”起来。本书以最为刺激的辞职旅行为前提,选择了疯狂热情的南美洲,将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带我们走入一个多元化的南美洲。通过旅行不同阶段的感受以及作者自身的思考解答我们内心的疑虑。
旅行回归后到底能否找到所谓的自我?到底能否给我们死水般的生活带来变化?到底它有什么意义?
想读沈复的这本书已经很久了,只是每次到买书的时候都会记不清它的名字。有幸来读这本书却又几次读不下去,并不是书中文字晦涩难懂,只是不忍心看人生变幻无常。更不忍心看芸娘和孩子得生离死别,夫妻间的生死诀别。正是应了李白所谓的“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对,是通过豆瓣认识的这本书,跟大多数读者一样来自于天然的好奇心。对于死亡这个事我们一直都是怀着恐惧之心,总是避而不谈生怕说了一言半语就会惹祸上身。
如书中所说“在你看这些文字的时候,也就是此时此刻正有人闭上眼睛,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而你正在阅读,呼吸均匀,意识清醒。你会不会下意识地珍惜今天?”我想如果真是如此也就足够了!
不得不说这个系列的书有毒,前三本是在线看的电子书,看完后心痒难耐于是买了这本4。在声名大噪的清明上河图里做故事,一不留心就会落下一个徒有虚表让人不禁唏嘘。好在作者心思缜密,构思精妙,就连细节也处理得让人啧啧称奇。我现在也终于能理解奥巴马急切的要看《三体》手稿的心情。
很多人认识阿加莎·克里斯蒂是通过《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人尽皆知的影片,而我则是通过这本《无人生还》。通过歌谣的方式来宣布其了结此人的方式,每一句都让人不寒而栗。最为关键的是要控制好分寸,情节不能过于荒诞,凶手也不能过于明显。正当你被恐惧围绕心乱如麻的时候,凶手正以特别的身份注视着你。
“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
书看完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总觉得故事还未说完,还得再发生什么。特意去网上查了大量的资料想验证书里的每种动物是否有隐喻,也未找到满意的答案。
或许如作者所言“它和我一样,在赤峰这里出生、成长,然后和这个真实世界慢慢融合。事就这样成了!”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看过一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书,但总是翻不了几页就神游四海。偶得这本《雪国》没想到还能读的下去,瘦瘦长长的文字薄薄的半本。看完就如阳光撒在积雪上一般,字越来越小,句子越来越模糊,合上书没一会就只剩下一滩水什么,最后什么也没有。
还在犹豫着要不要先把《左传》读一遍再来读它的,可随手翻了翻竟被吸引进来,跟着作者的思绪思考着他抛出的问题,信服着他得出的结论。总有人是如此,用不一般的角度来一步步的引我们进入他们所构造的世界,并使你身心具服!
说实话这本书我没看懂,仅有的几段白话文还看完就忘,但仍旧想要介绍给喜爱读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历史往往来自后人写前人,经过作者的考证、整理以及一部分的个人情感杂糅而成。因此再翻译成白话文或多或少又会蒙上一层外衣,而读者就是要将这包装一层层剥下,直至露出鲜活的事实。本书以各类史书为参照掺入了少量得白话文,让你离所感兴趣的史实可以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