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诗经》是一部中国诗歌文化典籍,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的哲学、军事、政治、伦理等诸多思想理论,但其中所包含的独具特色的心理学思想,更是祖国的心理学思想遗产。今天就《诗经》谈谈其中的部分心理学思想。
《诗经》中有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分别是“赋”、“比”、“兴”。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变现手法;“比”即为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在诗歌中多数是以景物意象来渲染气氛、创造意境的。
在《诗经》中,“赋”充分的反应出创作过程中的感知觉。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感觉是不能被剥夺的,人即使在无所事事的时候,也会使用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而知觉则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因此,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而感知觉是主要体现于“赋”的平铺直述的,如《葛覃》的“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草长得长又长, 漫山遍谷都有它, 藤叶茂密又繁盛。 黄鹂上下在飞翔, 飞落栖息灌木上, 鸣叫婉转声清丽。)”,诗中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表现了洗衣女对自然景物的感觉,而在漫山林木中选择葛草和黄鹂有充分表现了知觉的选择性。在同个时间中,洗衣女只对这两个景物产生了感知,在选择的同时,又表现了知觉的整体性,山、鸟、木、草是一幅完整的画卷。
如上述所说,当洗衣女的听觉注意集中于鸟鸣时,意识会将一些无,就会立即引起注意关声音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这些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