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在社会这所大学的“规劝”下,2015年我进入学校开始学习,那年大部分人已经年过30,重回校园大家都倍感兴奋,熟悉的场景和亲切的同学,立刻让一群叱咤职场的成年人回到了学生时代,我享受其中也沾沾自喜,大家约定俗成的启动童真模式,友爱相待,每逢周末校内和校外就像两个不同时空的自己在穿梭。
求学期间我收获很多,交到了朋友、开拓了视野,但与工作而言改变不多变化不大,求学带给我的意义,更像是快净土是喘息的地方,也像是一种底气,自己给自己背书。与我不同的是,同学们的调笑,“ 学的知识用没用,不知道,但旁观同学学习后工作晋升是十有八九,生活质量也日益趋好”,很玄学!
毕业后大家回归来处,又回到了大熔炉,同学间的热度也逐渐消退,朋友圈成了彼此关怀和获取信息的来源。之前鲜少发现,近一年突然发觉,朋友圈开始收缩了,不同圈子的朋友重合度越来越高,感觉西安这座城市真小啊,看上去像是大数据算法的手笔,但真相肯定不是。就这些重合度很高的朋友圈的朋友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带着我向上、向前,给我输送能量,带着我奔跑,同时也让我“苦”不堪言,有时候也深受其“害”,懊恼和沮丧常常光顾,在人性的作祟下,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啥也不事,通常这种情况都是在我“虚弱、偷懒”的时候,好在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强壮有力,这时候都是明里暗里的点赞,悄悄学习向光靠近。
感谢我的朋友圈,真实有温度的教科书,在困境中让看到一个个倔强不屈的身影,从无到有的马拉松赛事全国跑、从0-1的个人IP故事、从高光到失业的换赛道再雄起、从兴趣爱好到惠及他人的副业变现、从迷茫到挣扎到站立,还有很多很多!朋友圈里讲道理的人越来越少,惊掉下巴有图有真相的结果越来越多,影响我的是,欲望越来越少,想要做成事的的行动越来变多。
总结我的朋友圈践行的是,学习是为了让自己发生改变,如果没有改变,那就继续重复,直到看到结果,成败标准明确,成功就是做了,失败就是没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