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本是在北京工作,志愿支援边疆建设,也就是“三线”建设,由首都到了云南大理。 因为大家来自于五湖四海,都是外省人,所以当时通用的语言就是普通话。
我的童年就是在林勘大院里度过,当时很奇怪班上的同学怎么都有各种亲戚。而我们大院里的多数小伙伴,就是和我一样,除了兄弟姐妹,就没有亲戚在周围。不过隔几年,我们就会跟着父母,坐着火车,路上颠簸几天,去到遥远的省份,去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以当高中时,听到同学说从没坐过火车时,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孩子的童年都是快乐的,与贫富无关。我们当时的课业并不繁重,放学后20分钟就可以把作业全部做完,然后就是自发的到院子里玩各种游戏。疯跑疯跳疯玩,直到母亲把饭菜做好,到走廊上呼喊回家吃饭。各自回家吃好饭后,又再自动聚集到院子里,又是各种玩,到九点左右,谁家的父母出来招唤回家,剩下的伙伴也就三三两两回家。
虽然那时的物质比较贫乏,但快乐很多。而且因为父母工作很忙,我们从小就会帮助家里干家务事。我从记忆里就是小小的就每天洗碗,每个周日就是到公用水台帮母亲洗衣服。母亲用搓衣板搓,我用清水漂洗,经常衣服很重,我绞不动,晾晒的时候,要母亲帮我绞干。然后就是有一大片晾晒的空地,拉着很多铁丝,我个子矮,够不到,母亲负责搭在衣服上,我负责递夹子。
时光荏苒,一晃我儿子都读大学了,而每每午夜梦回,竟然都是童年时住的那幢红砖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