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生下来,活下去!
——读余华《活着》有感
文|张爱敏
读余华的《活着》,没有沉浸书香的愉悦,满是从始而终的压抑感,酸楚感,如死亡之阴霾笼罩。
我不止一次扪心自问: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是忍受尘世的苦难吗?是承受命运的打击吗?是历经无法言说的孤独与死亡吗?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下面,让我们把目光再一次投向徐福贵,审视这个本该大福大贵一生的人,审视他所历尽的世间所有的沧桑与磨难。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嫖娼,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个穷光蛋。他恨过!但最后恨的还是自己。自作孽啊!于是,他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佃户,为了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他努力劳作,感觉“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也如老母亲那句话“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是啊!活着的意义并非富贵。
生活改变了这个纨绔子弟,当他还未实现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重新发起来,却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历经生死。当成了俘虏,在面对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的抉择,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他要回家!也许,此时此刻,活着就是对家庭的牵挂吧。但随着春生出现,如果选择留下,也许该是另一种人生吧!
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无疑是“祸福相依”吧。龙二被枪毙了!徐福贵彻底想开了——这就是命!家珍该是其最正确的选择,这个同样出身富贵之家的大小姐,撑起了这个贫困潦倒的家,她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原来,活着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啊。
多想,让这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然而有庆死了,是被抽血抽死的!是为了给县长女人献血而被活活地抽死了!如此草菅人命,如此荒唐直至,如此愚昧不堪!
此时此刻,心中的愤懑如火山般喷涌: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
然而,徐福贵必须撑了下来,因为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凤霞嫁人了,女婿二喜虽然是个偏头,人缘却极好,特别是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个苦难的家庭喜极而泣。然而,命运却是如此不公平。凤霞难产,死了,留下了孩子苦根,三个月后,家珍也死了。苦根四岁时,二喜不料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七岁时,发着高烧还帮外公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却没钱买药,于是,煮了一大锅豆子给苦根吃,下地回来却发现苦根被撑死了。
这就是徐福贵的一生,苦难的一生,祸不单行的一生。他这样说: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是啊!人,生下来,就要活下去,就要好好活着!我们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那样,我们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余华曾说福贵是“我见到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还活着。”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不为其他,只为自己活着而活着,这是一种生的使命和责任。
余华还说:“生命其实是没有幸福或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整部作品带着哲学的审视与思考,赋予人物生命本真的思想内涵,能带给读者更深层次的心灵冲击,人生不管经历平凡还是伟大,最终都要回归自然的静谧状态。
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活着是一种本能,源于生存和生活的价值;
活着是一种忍耐,源于沧桑和苦难的体验;
活着是一种责任,源于家庭和社会的担当;
活着是一种信仰,源于善良和希望的坚守;
活着是一种恬淡,源于宁静和美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