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过艰难的模型构建,五年级终于进入第二单元人工智能的学习了。乍一看二单元内容,理论➕实践,让学生通过编程软件连接硬件设备进行学习。奈何现有机房没有摄像头,传感器等硬件设备,这课怎么上呢?
第二单元第一课,初识人工智能,大致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含义及关键技术,能够通过编程语言完成简单的智能识别。
在了解学习目标后,我把这节课划分了两个课时,理论课在班级教学,实践课在机房操作。理论课课前,用仅有的摄像头做了一个智能识别的微课(从编程角度,一一展现机器学习,智能识别苹果、大蒜、夹子的过程)。
周二,在5.1班上了第1课时。课堂的整个步骤大致是:学生阐述什么是人工智能——生活中常见的人工智能——发现人工智能的共同点——师总结人工智能的定义——师总结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共同点)——关键技术分析——案例阐述(智能识别系统)——微课。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反观此课,是没问题的。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完后,能够再次清晰回答出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关键技术。对数学生也期待尝试去做一个简单的智能识别系统。但是整个课吧,嗯……就平平无奇,感觉学生积极性不高,又害怕调整环节之后或者加一些新内容后,控制不住课堂,万一课堂创新够了,学生的反馈效果还不如这次课的效果好,那怎么办?
还有,下一个课时就是实践课了,机房的台式电脑都无摄像头硬件设备,如何让学生进行该节课的操作,如何让他们掌握这一小节的知识,成了新的焦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