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老干部
张范津
我要向老干部们致敬!为了他们在抗震救灾中的卓越表现,为了他们胸中怦然跳动的仁善之心,为了他们熊熊燃烧的道德圣火,为了他们身上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茫,为了他们永不泯灭的人道主义理念。
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震惊了世界,震动了中国,打破了全国人民的平静生活,同时也在老干部这个特殊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连日来他们焦急地询问着向灾区捐款的途径,他们说,在大灾面前,虽然我们不能亲赴灾区为惊魂未定的幸存者送上一杯热茶以示安慰,也无力除去被掩埋者身上的瓦砾,使他们尽快脱离险境,更没办法帮助哭泣中的母亲唤回逝去的孩子,为孩子找回逝去的母亲,但我们有退休金,我们还能做到的就是从自己有限的积蓄中拿出一部分钱款,给灾区送去一个老人的关怀和祝愿,以尽我们的杯水之力。
5月21日,全国哀悼日的最后一天,南宫的老干部们或步履矫健,或老态龙钟,或精神矍铄,或病容憔悴,或昂首挺胸,或佝肩偻背相约来到老干部局设立的募捐点……
南宫市第一任市长王文栋来了,原市人大主任李文行、连振芳来了,原市政协主席李克武来了,原县政府副县长离休干部赵汝庆来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原政协主席刘顺连同志,因车祸至脑部重伤,还没痊愈,竟让孩子搀扶着来到捐款现场……南宫市原人大主任攸光临,原副市长巩春娥,原政协副主席离休干部刘竹亭、申振芳以及时泰,因故不能来到捐款现场,就派其亲属子女把钱送来。
77岁高龄的离休干部尹连仲带着满脸的自责,爬上老干部局二楼,气喘嘘嘘地说:“我来晚了,前两天我在街上捐了一次,怕不准,我再捐三百吧。”82岁的离休干部刘蔚蓬让孩子用自行车驮着从东乔村跑60多里路来到市里,上午8点刚过,就在老干部局门口等候了,他说“三百块钱对于这么大的灾难,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这是我的一片心。”
还有几位离休老同志,不是这待遇没落实,就是那待遇不达标,总是抱怨不断,甚至还时不时地向上级部门“报告”一下老干部政策落实的不足。然而当大灾袭来的时候,他们却一改过去庸常日子中久以示人的那种偏狭、委琐、刻薄的表象,不加思索、当仁不让地担当起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用踊跃捐款的实际行动刷新了历史的辉煌,书写了道德的崇高,诠释了仁爱的真谛。
看到这一幕幕动人的场景,我的泪水盈满了眼眶,全局上下都为之动容,无不惊叹“老干部们原来是这样?”正如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之于车夫的感慨,“这时定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以前仅停留在理性上尚属空洞的敬老、爱老意识一下子充实进了许多实实在在、生动鲜活的内容。
灾难是一本教科书,它教我们重新审视了对老干部们故有的判断。他们对自己待遇的计较是多事吗?况且即便全部落实了国家出台的政策,对于这些共和国江山缔造者的离休干部们,待遇就高吗?与现在垄断部门高管们的薪水比较能成比例吗?就是这样,当国家有危难、同胞有危难的时候,他们便将抱怨、唉叹、不平衡统统抛在了脑后,以老弱的身躯,去承受着时艰的担当,所释出的忘我的精神、奉献的情怀、大爱的德操、互助的修养,难道不值得为他们喝彩、致敬吗?
俄新社就中国的抗震救灾曾播发过这样一篇评论:“一个总理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拥堵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如果那时俄罗斯友人目睹了我们老干部们踊跃捐款的场面,他们的评论肯定还会再加上这样一句“一个羸弱的垂垂老者都不忘社会责任担当的国家,是一个永远压不垮的国家,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
致敬!老干部。
(《邢台日报》2008年6月7日)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