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1日 作业04
《非暴力沟通》
R 阅读原文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使用以下表达方式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
“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使我很生气。”
“这件事令我心神不宁。”
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我生日那天你没打电话,我很伤心。”
“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
3)指责他人。
“我很伤心,因为你说你不爱我。”
“我很生气,因为老板说话不算数。”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
1)“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2)“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3)“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I 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上面文章讲到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俩个问题,一个是我们通常利用别人的内疚来解释自己的不愉快,其结果是并不能带来一个好的导向,例如文章中说的,父母说孩子成绩不好使自己伤透了心,并不能让孩子产生对学习的热爱,第二个是我们时长只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切合感受与自身的关系,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的话,我们是不是就能更好的梳理自己的感受,并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呢?
A1 联系自己过往的经验
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一次考试没有考好,父母告诉我他们很失望,然后给我列举邻居家小孩XX,你看人家怎么考的,而你又是怎么考的,就像文章里提及的状况差不多,父母并没有给我一些健康的引导,只是把我考试没有考好,让他们很失望,让我觉得我非常糟糕,然后自己就在那一时间段做了许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来迎合父母,比如周末了不出去玩,按时休息,表现的比较积极,好像是在用行动告诉父母,我在为之前没有考好的事情,承认错误并积极改善,但并不是处于热爱,所以没有多少时间以后自己就放弃了这种方式。
A2 规划下一步行动
我自己宝宝再过几个月就要出生了,透过文章和自己的经历我决定在面对自己的小孩出现类似问题时,比如上面所说学习的问题,我会尝试着告诉孩子,爸爸因为你学习不好,心情也不好,因为爸爸希望你对学习有热爱,可以取得良好的成绩,爸爸会为你感到骄傲,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用话语建立孩子的自信,并给与孩子热爱学习的理由愿望等,有个好的引导,而不是把责任推脱给孩子,当然并不是一次性就会得到答案,所以我想类似情况我需要不间断的去做,用5-10次的经历不断总结,引导孩子在一件对的事情上产生兴趣,用3-5个月的时间,让孩子在产生兴趣的事情上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