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学
1.1 改变是把双刃剑
追求改变的背后,隐藏的心理状态是对现在的自己不满。这种不满,一方面可以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会让我们焦虑、迷茫、自卑、手足无措,甚至陷入重复无效的改变中。当我们不知道改变的方向时,追求改变会变成我们的心里舒适区,变成我们逃避真正改变的接口。
1.2 改变的两个层次
改变两个层次:一个是作为内容的改变,另外一个是作为应对方式的改变。有时候,“改变”作为应对方式本身,也需要改变,心理学称之为“第二序列改变”。
当“改变”作为应对方式本身时,要改变“改变”这个应对方式有一种方法叫:自我接纳。
1.3 自我接纳不是追求,而是舍弃。
我们对自我接纳有两个方面的误解:
第一个误解,以为自我接纳是不改变。其实自我接纳是对“改变”这个应对方式的改变,因此,自我接纳本身也是改变。 这种改变方式很难,难在难以忍受。
第二个误解:把自我接纳当做获取另一种好处的途径。把自我接纳当做可以获得幸福、平静、快乐的手段,本质上还是想要改变。
自我接纳舍弃的是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和对完美自我的幻想和执念。
1.4 有效改变的判断标准
有效改变的判断标准是:看改变的动作改善了状况,维持了状况,还是使状况变遭。通常,无效改变会维持症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想要改变时,问自己的两个问题:
第一,所遇到的,是世界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如果是世界不如意,需要改变的不是内容,而是应对的方式。
第二,想要改变的努力,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如果不改变,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会是怎样?不能因为改变,而企图打断自然的发展历程,这样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变成新的问题。
2.所思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这本书中讲到,在外界刺激和自我反应之间,我们有选择如何应对的权利。“改变”就是面对外部刺激的应对方式,“改变”的内容就是外部的刺激。
比如说,焦虑情绪可以看成感性自我对理性自我的刺激。首先考虑,这种焦虑情绪能否改变,如果没法改变,就考虑如何应对。
3.实例
比如,有人因为中奖1个亿,换过不同的存储地方仍然担惊受怕,郁郁寡欢。他面对的问题,面前多了1个亿。应对的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存储。产生的结果是,这些应对方式不起作用,自己有很大压力。
他可以先思考改变的内容,这一个亿不太可能一瞬间变成一堆废纸,所以应该考虑改变的方式。他也许可以考虑其他的处理这批现金,比如捐献一部分出去,或者委托给一个知名的理财机构等。如果这些方式仍然不能让他心安,就尝试自我接纳。可以佛系一点,接受这么多资金给自己带来压力这个事实,去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4.行动
生活会有一些压力,以及不好的心情。这些事客观现实,没法改变。一方面,我可以自我接纳,告诉自己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每天对自己的日程做计划,按照计划做事情。不给自己太大压力,保证每一个计划都能完成,以一个个小任务的完成后的成就感来对抗这些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