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佳营销实践论之十三:
导读:导弹打中目标是偶然的,打不中目标是必然的。
一个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且随着时间状态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要用运动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1,公元1793年,乾隆58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以为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
清王朝雇佣老百姓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使团成员约翰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小镇)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2,毫无疑问,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为过。
何以我们五千年文化结出的总结性的盛世在英国人眼中居然如此黯淡?
原因是,乾隆时代的普通英国人生活水平差距实在太大了。
十四世纪,欧洲人并不中国人富裕多少。他们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块面包加一碗浓汤就已经让辛苦了一天的英国农夫心满意足。但是随着经济的质变,欧洲人与中国人生活水平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
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前期,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晚饭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鲜猪肉。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国普通农民家庭的消费清单上还要加上2.3加仑脱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脱淡啤酒,黄油和糖各半磅,还有1英两茶。
乾隆年间的中国人吃的是什么呢?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主要食物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怜,通常情况下,在春荒之际,都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笔笔皆是。
3,据《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业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根本没有生产剩余。
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十分普遍。
4,乾隆盛世的贫困,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精神上。
乾隆盛世是逆人类文明主流的产物。
乾隆盛世的功绩是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图。
然而乾隆时代给中华民族精神上造成的永久性创伤,远大于这一时一世的成就。
5,虽然登峰造极,但乾隆的统治并没有任何新意。乾隆盛世不过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总结和大重复。
不幸的是,这个盛世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时候,因此其成就如果烛火遇到了太阳,一下子黯淡无光。
6,面对几千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如果中国的专制统治不那么密不透风,中国社会不那么铁板一块,西方涌来的文明新潮才有可能自然地浸润这片古老的土地。
可惜,中国恰逢了一个执政能力空前提高的“盛世”。以乾隆为代表的专制精神造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孱弱、保守、僵化,不但是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现代化路上走得如此跌跌撞撞、艰难曲折的原因之一。
在乾隆死去二百多年后,仍然有人连篇累牍地歌颂乾隆盛世的稳定和伟大,研究揣摩乾隆治术的高深。
许多人仍坚定地认为,只有乾隆的风格和方法才适合这片独特的土地。
7,只有透彻了解了乾隆时代的另一面,
对这个时代的得与失进行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估,
我们这个民族才算没有白白经历“乾隆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