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完成《左拉》的视频,想着上次的评论还在这里,就继续回复一下。
首先,从你最一开始的留言评论到现在,有两个情况需要你留意:
1.有时候你的表达不够充分、清晰,自己也觉得自己有些话没说清楚;
2.你的评论不断在将话题转移到新的地方,忽视了我做这个视频的初衷和本质意义。
为此,我不得不将话题先“拽”回来,再针对你的情况给出我的看法。
首先,我发布这个视频的初衷是提供我的读书方法,你也可以不把它当成什么科学的方法,至少这是我看书后总结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对于一些和我情况相似、与我读书喜好、目的相同的读者而言,我的方法或对他们有所启发也未可知。【但对于和我情况不同,与我读书喜好、目的不同的读者而言】,并不需要认可、实践我的方法,毕竟我们从自身而言就是不一样的,这就像马需要钉掌,而牛不需要一样。
如果我的方法不适合你,大可不必纠结。
我们面对别人的方法论,一般有三种处理方式:1.我的方法论可以替代他的方法论,让大家伙更好;2.我有建议可以改良别人的方法论,让大家伙更好;3.我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我了解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就行了。
以上三种处理方式都可以使用,唯独有一种态度是要警惕的,即——我没有什么方法和建议,但我也不服其他人的方法。
对于我分享的读书方法,喜欢就试一试,不喜欢就忘掉它。二者皆是有智慧的做法。
其次,至于你所说的“附加文本”,从事实来说,本身一本书就注定了有四类人和他高度相关,即作者、译者、评论家(批评家)、读者。任何作品都离不开这四类人,只是越来越少有人会提及中间的两类:译者和评论家。谁说只有“up主做的推书视频、书籍改编成的相关影视剧、书单、其他阅读者的标注”才是“附加文本”的?
如果你不懂作者当时的语言环境,谁能同时直接看懂托尔斯泰(俄)、曹雪芹(中)、莎士比亚(英)、紫式部(日)、普鲁斯特(法)的书?【译本不才是原著是最早也是最全的“附加文本”吗?】译者不就是最直接的评论家吗?一本《欧也妮·葛朗台》国内有21个译本,难道每一本都是权威翻译?难道这些译者在翻译书的时候遣词造句没有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为此我们是不是什么都别看才最安全?如果你又是告诉我没把什么是“附加文本”解释清楚,那么你要想想,是不是自己就没想清楚?或,是不是对外部的认知太局限了?
从宏观上我想提醒你的是,只要是非当代中文小说,凡是需要翻译的,包括文言文,就连整个译本都是原著的“附加文本”,译本不是原著,只懂汉子却不懂法语的人永远不会懂法语语言结构上的巧妙,就像外国人永远无法仅靠英语来懂唐诗宋词的美妙一样。
转一个已经是比较好的王维的《鹿柴》英译版给你看一下(作者:侯世达)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Bleak peak no one seen, but hear snips of talk.
Late light spins through bask, shines back on green bark.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不懂中文只懂英文,看了英文版的《鹿柴》,能体会诗里的东方之美吗?不会吧,因为译本本身就是“附加文本”,难道因为自己知道这种“附加文本”可能会影响自己对原诗的理解,就放弃不看吗?还是得看的吧,既然要看,就要接受好的那些“附加文本”,就像我在视频里说的那样,译者很关键,你喜欢的专业的译者,本身就是好的“附加文本”创造者。除此之外,对于视频也好、书单也好、标注也好,也要挑适合自己的,喜欢的内容去看。如果就是纠结于“附加文本”会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我只能说除非你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用,什么人的建议都不听,否则不可能脱离“附加文本”的世界。这个道理升华一下就是:绝对的理想主义会变成空想主义,最终变成虚无主义。
简洁的回复你三个小问题
1.互联网带来多大的好处?这要反过来想,互联网的最大坏处是什么?它的最大坏处就在于,它无条件的给你看你想看的,以至于你不是被互联网或者大数据牵着走,而是被欲望牵着走。克服你心里的黑暗,就知道互联网的好处了。
2.我们怎么选择我们想要的书籍?我给出了主题式的读书法,也有很多人给出自己的读书法,你既担心自己受别人的影响,自己又没有方法,就像不会游泳的人非要用溺水的方式学游泳似的。按照我的说法,先学别人那么几招在手,降龙十八掌秘籍也不是一下子得到的,在这之前,也要学点基本功防身。
3.文学有没有答案?文学只是体验吗?这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了。无所求的时候,看书不必寻求答案,有所图的时候,看书岂能止步于体验?曹操看《孙子兵法》会写批注,我看《孙子兵法》也会写批注,但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吗?我纯粹是体验体验,曹操是要上手去尔虞我诈的。文学的答案,包括小说的答案,就是你读它的时候心中带着的问题。如果你心里没有问题,答案就是体验体验。心里有问题,书里就有答案。答案不会只有一个,“正确”也不是恒定的、唯一的。
总而言之,书要分原本和译本来读,作者要分古、今、中、外四个时空来看,读者要懂得内(自己)外(评论)兼修,阅读的目的要结合当下情况来定(可以体验,可以求索),方法要先从零到一,再精益求精,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不要想一下子就找到十全十美的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