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读经典?
德国哲学家奥伊肯说过这样的话:人类积累了许多精神财富,它们主要是以书籍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这些财富是外在于你的,它们还不属于你,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把它占为己有,你不去占有它们、你不去读它们的话,它们和你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如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时常被分散,而注意力又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人每天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注意力都用来看短视频新闻网络小说或肥皂剧,那你就很难再静下心来去学习真正有用的东西了,当这一切喧嚣停下后,你的内心是空的,有时还会感觉很不安。
也有人说,因为网络的发达,通过搜索就能获得各种知识,因此没有阅读经典的必要。但这些零碎的信息有时还是断章取义,很难对塑造自我产生帮助,虽然便捷,也浮皮潦草,没法沉淀到智慧中,想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还是要靠经典才行。
就像我每次看完一部经典著作如:《卡拉马佐夫兄弟》《基督山伯爵》《高老头》《包法利夫人》《罪与罚》《悉达多》《百年孤独》《少年维特的烦恼》《傲慢与偏见》等等,内心都会有一种满足,一种久久不能平复的思绪,我把每一次被触动的感受写下来,时常翻阅回顾,他们便成了我最好的精神食粮。反之像《庆余年》《你价值百万》等网络小说,鸡汤文就没有这种感受,真的很不一样。
我们与经典靠近,不仅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而且还能学会如何看待世界。因为它能帮我们发现自己的缺陷,消除心里的负面情绪,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塑造我们的精神内核。即便从实用性的角度去看,经典也能提升我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多维度的洞察力,不再钻牛角尖,更容易走出困境。
很多人说看完书就忘了也没什么用,但就我自己而言,我知道这些其实都被放在了潜意识中,平时你越刻意去想,越想不起来,可我却清晰地记得,我在与人沟通聊天的时候,经常莫名会冒出许多真知灼见,自己都感到惊讶(就是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很神奇)这或许就是书看多了之后,慢慢渗透到血液中的现象吧,也是看书为什么会改变容貌的体现,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越变越好。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过,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因此当一部作品让读者感觉触动的时候,两者之间就建立了一种个人关系,也就是经典与自我相契合了。
通过经典作品发现自我,也能让我们明白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又或者需要变成什么样。并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到达的位置。经典背后拖着经过多种文化时留下的足迹,而这种足迹中,蕴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接触这种伟大,就是阅读经典的王道。
世界在不停演化进步,而唯一不变的永远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