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肚子饿时更容易暴躁?这怒气从何而来?专家解释“饿怒”产生的原理,并列出4种和疾病相关的“饿”。这种“饿极成怒”情绪是一种生存机制,有助于我们生存。葡萄糖是大脑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的首要燃料,一旦大脑开始饿,跟人沟通会比平时更难,做一些简单的任务也会感到困难重重。
“饿极而怒”是身体控制和监管机制失控的结果。人在饥饿时,胃中会分泌饥饿素,以帮助人们提高食欲、促进消化,而高水平饥饿素会造成大脑回路长期的基因改变,对人的决策力和冲动控制产生负面影响。血糖是为我们提供生命活动最主要的能源保障。正常血糖会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当血糖降到一定值,人就会出现饥饿感。这时若进食,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会对血糖进行及时补充,消除饥饿。
如果此时没有进食,人体就会分解存储在肝脏中的肝糖原,促使血糖浓度回升。然而肝糖原的储存是有限的,接下来就会产生糖异生,通过分解肌肉和脂肪来将血糖维持在合理范围。血糖上升,机体能量得到补充,饥饿感消失。血糖波动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有些人明明吃得很饱,但没过多久就饿了,这可能是身体出了问题:
甲亢。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从而造成了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高兴奋、高代谢、高消耗。
高兴奋往往是患者特别兴奋但是又爱发脾气;高代谢是指患者吃得多但是排便也多,总觉得饿;高消耗则是指这类患者特别瘦,患病一两个月后体重明显下降。
血糖控制不好的人,会比正常人更容易出现饥饿现象,这是因为他们体内的胰岛素分泌比较紊乱,过多的胰岛素分泌会导致血糖下降,从而产生饥饿、头晕、无力、心悸等症状。食物进入肠胃中,若胃酸大量分泌,加快了肠胃消化吸收的速度,就会导致饿得快。此外,还有可能是由于肠胃消化系统不良,致使食物进入肠胃后,其中的营养物质无法被吸收,因此就导致其无法为机体供能。
当人体肝功能异常时,也会容易饥饿。这是因为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肝不能做出正确的生理反应来分解肝糖原,以维持正常的活动能量。于是,继续消耗血液中不多的糖原,往往更容易导致饥饿。
长期喜欢吃甜食,比如蛋糕、饼干、巧克力等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也容易饿得快。甜食会带来短时间的心情愉悦,但是容易很快就形成血糖低谷,从而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