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位诗人文本细读(10位)

‘九十九位诗人文本细读’是我今年下半年的一个写作计划,今天已完成了31位诗人作品解读,如何明年2月前都能完成了,把之前的一夜也帖上来,写的太多,容易混淆。

夜晚的马群

      ——读海勒根那的诗

海勒根那,蒙古族,70后作家,诗人。出版小说集、诗集多部;曾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十届诗探索点•红高粱诗歌奖,多届内蒙古文学创作索龙嘎奖、内蒙古敖德斯尔文学奖等。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居呼伦贝尔。阅读海勒根那的诗最先给我的感觉或映象是万物有灵,事实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大多崇尚万物有灵,人与万物一律皆平等的观念,比如彝人崇拜鹰文化,藏人崇拜狮子,牦牛等,这些都有例可寻。而且在诗歌写作中表现的更加的明显,比如:天终于放晴了/蒙古包里的女主人/用供桌上的烛台,盛了一盏阳光/供给宗嘎巴佛/穹顶上的天窗就亮了/随之,门外连绵的雪山和清晨也/一起亮了起来《佛光》。因为这层面纱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圣洁,高光的神秘性。这都是人类最初那种诗意状态还没遭到破坏时的一种状态,万物和谐共生,诗意共存。我们再来看他的这首诗:若不是一群马啃光了黄昏/夜晚还不会早早降临/没有月光的草原/马背是最后可见的山脊

/满天繁星,正被它们驮来驮去/草原静下来,静下来/风也随羊群进圈歇息/马无夜草不肥/此时,唯有马群打着响鼻/摞食牧草的声音,远远近近/像一首吟自古时的元曲/牧人坐在山脊旁,坐在一片/辽阔的黑暗里,静静地/听那嚯嚯错齿的诗句/不声不响,像一棵牧草/被马群吞没《夜晚的马群》。首先第一句‘啃’字用的精妙,啃光黄昏这样具有魔幻般的词语搭配为整首诗营造了一个神秘的意境,接着诗人说马背像山脊,又突出了马的高大威武,又接着说星空被马驮来驮去,非常精彩的想象,天地已经连为了一体,这是全诗的第一层诗人视觉感官及联想。我们再来看第二节,天黑了,这时一切都安静下来了,马已进圈,只能听到马的响鼻,这里又体现出了诗人的高超技术,以静衬动,用一个‘响鼻’突出了夜晚的安静,不得不说很妙,接着诗人由此及彼,想到了历史一曲故歌,使整首诗有产生了一种时空感。来到诗的第三节,这里诗人就写到了一个牧羊人,其实牧羊人就是诗人自己只不果诗人放牧的是诗句。在这样的夜色中,座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被黑夜所笼罩人也就像一根草一样渺小了。本质上诗人诗歌写作上按观念来说属于传统性诗人,但,单从这首诗来看她对于传统诗的把握几乎已到了一种极致,不管是在用词上还是意境的营造上都无可挑剔。

20221002

                黑暗中的马

        ——读阿尔斯楞诗

阿尔斯楞,男,蒙古族,出生于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草原。以笔者来看阿尔斯楞是当下蒙古族最具实力诗人之一,他的诗幽深,智性又不乏思辨性,写法上甚至出现了后现代文化写作的一些端倪,这种诗写理念在蒙古族诗人中少极,诗人阿尔斯楞就是少中又少的一位,而且非常的成功,他的这种诗歌写作就是一种新的诗歌言说方式。(立足蒙古族传统文化再借鉴其它先进的诗歌写作方式),他用诗歌的方式掘进人性的幽深之处,蒙古族人心理特征,我们先来看此诗:是的,那是一匹马。已看不清它的毛色/有多纯正/当我走近的时候,它依然在安静地吃草/停下脚步观察/夕阳的余光正好穿过它空荡的脊背/昏暗中,我听见脉搏的跳动声/希拉穆仁草原如此寂静/静的让人失魂/黑暗逐渐加重,于是恍悟/此刻,我喜欢的并不是远方浮躁的灯火/而是一匹马于黑暗中《黑暗中的马》。这匹黑暗中的马暗合布洛茨基的黑马是对人生困境的坚信与执着,第一句诗人就直接了当的说“那是一匹马”接着就向读者介绍这匹马的一些特征,当我靠近它是它也没理会而是自顾自的在吃草,黑光照在它身上,一切都宁静极了,只能听到脉搏的声音,但这匹眼神坚定的马依然忠于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界所动,黑夜代表着一种人生的苦难,喧嚣,名利,但是这匹马却没有被这些外在东西所迷惑,这使诗人顿悟般回到自身,与之形成了一种对照。纵观此诗,诗人是在用一个场景烛照出人性身上的一些微妙的现象以此来剖析他,认识它。诗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写作者一样,钟情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也就是题材大多相同,但在处理的方式,诗歌观念上,诗人更加接近现代的诗学界域,不管写了多少还是回到诗人主体本身,认识自己。

20221002

立于湖水之上的乌托邦

      ——读邰婉婷的诗

邰婉婷,本名邰领小,女,1976年生,内蒙古通辽市人,有作品发表在《诗刊》《草原》《鹿鸣》《作品》《星星·散文诗》《诗歌风赏》《诗歌月刊》等文学杂志,部分作品入选《内蒙古七十年诗选》《内蒙古女子诗歌双年选》《内蒙古新世纪诗选》等。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的碰撞是当下所有少数民族诗人遇到的一个问题,如何保留自身优秀文化且把它转换成写作的一种优势是所有少数民族诗人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再把它成型成一种新的诗歌语体。再这个大背景下当下少数民族汉语诗人是有望出现大成者的:现代化的泥土拒绝生养纯正的血统/放宽的视野已容不下过时的乌托邦/一隅野居多年的湖水/它遗世的孤绝/让逆水而上者忽地想起死去多年的名《立于湖水之上的乌托邦》。对于诗歌写作我们如果不也一种开放的眼界看向远方吸收各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长处,这必将会形成一种狭隘的思维,我们只有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再吸收其它优秀文化为我所用,融为一炉,创造一种新的言说方式,当然,更多的时候邰婉婷的诗歌写作并没有出现这种紧张的关系,她的诗歌大多以系列诗为重,很少有涉及群体经验的作品,像这样的诗:你,发现了她,他,它/我发现了你/一个吃惊的纬度/就在,大象的脚下/紧跟着钥匙,直到它/拧开钥匙孔里悬浮的黑暗《大象》。女性特有细腻,但缺乏语句语式上的创新性。比如这首诗的经验就来自于那首《短章》,第一,第二诗人只是讨巧运用了一个转折但用的不是很好,没有在意料之外,相反,后一部分指代不明,想象平庸,平淡无奇,毫无创造性可言。

20221002

  原欲即艺术

——读海上诗

第一次读海上老师的作品应该是他的早期诗选《走过两界河》和一部散文集,阅读过后让我激动万分,诗里面独特的韵律,音步,特有的意象像是有股魔力在深深的吸引着我。这两部作品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过后觉得不尽兴我又在网上订购了他的其它作品,包括一些回忆录等,同样如此,也是令我激动万分尤其他的散文诗,他所提供的一些诗歌美学,精神向度,对我之前诗歌上的认知焕然一新。真正让我意识到诗歌的打破与构建是海上老师的一句话:“任何一首诗歌写作都是新的开始……(大意)”。就是永远不重复自己,重复以往的作品,事实也如此,他的作品几乎每一首都在探索,在追求一种新的艺术审美能力,而且也很成功,这是他对诗歌的态度。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写到一定的量后重复是最令其恐慌,焦虑的事,他再也无法突破以往的作品,从而导致他诗歌写作的无限重复,包括写作的意境,语言的重组能力等等,这一方面来源于写作者的闭门造车,另一方面来源于写作者的阅读能力等。而海上老师恰恰是一位涉猎广泛,博学的诗人,岩画,书法家,据我所知还是一些徒步爱好者,这就给了海上老师的诗歌写作提供了很多活力润血的可能。

一、巫性,蛮力之美

海上诗一大特点表现在‘巫性’,‘蛮性’美上,颇具楚地遗风美,楚地作为屈原的生长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国诗歌源头之一,而海上的诗立于这一诗写传统已成一番新的气象。海上的诗在找寻一种传统,有别其它写作的东方史诗写作这在他的成名作《岛——东方人的命运》上体现的更加的明显。①巫性。巫性在我个人来看就是一种迷醉,比如彝族的毕摩文化、满族的萨满文化等等,今天只有边缘地区才把这种‘巫性’文化保留的十分完整,这是我们人类精神最初的家园,也是写作的一大财富。比如像这样的诗句:树  投下影子/在世纪诞生之前它从没有动态/惟一的空间太贞洁/远处一片野性的自由之风。②蛮性。蛮力意味着一种力量,生机。这是海上诗歌的一大特点。

二、原欲

‘原欲’是海上诗中表现的十分强烈几乎成了他诗歌写作的中心点或轴心。今天这个时代或者说诗人成长的那个年代把人压抑的太久了,包括‘性压抑’‘思想压抑’总而言之把人性禁锢了,使人失去了人味,而诗人之为诗人就是解放人的天性,表达人的原欲。这部分在诗人散文诗《还魂鸟》表现的更加强烈深动。

三、史前文化写作

史前文化写作是基于上边第二点的社会背景,和诗人所处的时代有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人是一位醉心于史前文化写作的诗人,特殊的时代人们失去了人的最初本欲,和今天也是一样的,更多的时候冷冰冰的机器代替了人最健康的欲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现状下诗人只能回望史前健康的人欲文化。比如这样的诗句:熄灭的星期从天上开始/一只趾印使牛羊不散/还有最后的还魂鸟/衔起椽子种在边界。当大家都在抛弃传统文化时,海上老师却醉心于传统文化在构建东方大史诗文化写作,使汉语诗歌再一次成为了可能。

2022-3-20

用十五万个不相往来的自己堪言孤独

  ——读羊散羊诗

原散羊,1981年生人,蒙古族,内蒙古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诗集《在羊毛和蓝天之间》。2009年加盟非非主义。在众多少数民族诗人中尤其八零后中原散羊的诗写非常的鲜明,确切的说他给当代少数民族诗写提供了一种可能,向前向后皆是一条造血之路,是否成效完全在于这个诗人群体对于他所处时代,个体生命经验的体悟,诗学的生成方式等,这一过程中有些诗人极力在淡化集体意识规避某种现存的诗学秩序或选择了视而不见,完全失去了一个诗人,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比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唐山事件等等。这都是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诗歌何为?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们又能做什么?话不多说我们还是回到原散羊的诗歌,为什么说他提供了一种可能?

一、

a、他的写作有别于现在政治意义上的少数民族诗歌写作。我们都知道现在各省为了繁荣所谓少民诗歌写作政府牵头设立的一些和文学无关的奖项,对于诗歌而言我称这类奖为扶贫奖,于诗歌建设而言无任何意义,其文本质量是否经得起历史时间的推敲?还是一回事。我们还是来看诗人的作品。星宿遍野。今夜所有的山坡/都是佛祖的袈裟。伪造和删节,狂徒与醉鬼/云端酒店用鼾声养肥了不死的时间/短无可短的头颅,七窍均为伤口。额吉淖尔的盐湖啊/今夜所有的青草迎风顶罪/今夜有太多的事物走完了一生……《天,一下子就黑了》(节选)。诗的一开头就用‘星宿’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位置,将暮未暮之即诗人漫游至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继而又用袈裟深化出了这片土地的仁慈为下面的诗句。比如‘伤口’等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打开了全诗的一种视觉阀域,形成了某种艺术张力,情感与思辨,当下与远古,相互交融,相互节制形成了一种悠远又独特的声音甚而发出了一种对于时代的尖锐之声。接着写‘青草顶罪’,这两句单从艺术手法而言如此之好。①这里实写青草暗讽人,进而抒写出自己几分无奈(万人皆醉我独醒。②自己的同胞们忘记了历史,只有我承担着众人之痛。最后只留下诗人思索。读罢感觉全诗什么都没写,又感觉什么都写了,诗中明明涉及了民族,历史……等等的宏大题材但又没出现这些字眼,这才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体现一个诗人对于题材处理能力。

二、

当前少民诗歌为人诟病的就是猎奇,异域风貌的描绘式写作,需要我们警惕。以笔者来看,中国少民诗歌现场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二次诗歌浪潮已经出现了一些苗头,我曾经笼统的称之为‘后现代文化写作’,但现在看来缺乏严谨性。这样的苗头在第一代诗人中已有所体现,但不彻底,所以没有出现真正的集大成者。而诗人原散羊一开始就以一个取火者的姿态进入了诗写场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他在蒙古族传统和现代文化嫁接找寻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具体我们还是来看诗。乌旦塔拉,用十五万株火红的枫树/教会我养育孤独的儿子/十五万株枫树,就是十五万个隐姓埋名的自己/他们不断提炼天空的颜料/只为了让我有一页干净的旧病历/在乌旦塔拉,有人丢了十五万支弓箭,和一个可汗的消息《用十五万个不相往来的自己堪言孤独》看此诗,诗人对于族群文化的深刻把握,耽于情(传统文化)。但对于传统现代皆有着清醒的认识。立于传统,又着眼于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开花,结果,长成苍天大树。

三、

诗歌并非呈现也非解答某种问题,而是不断的在提问,博爻,甚至演绎推理都成了一种可能,前者在诗人的诗歌写作上更加的明显。也使他的诗歌具备了一种冥思性。①传统精神气质的内化性,这种诗写方式无需过多的用物象加以确认,我们来看此诗:没有牛,没有羊/他却想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牧场/然后认真地和草木一起荒芜/把流离失所的动物们都请回来定居/一起念经文,一起看白云。一起等着远去的河流/在繁星满天的夜晚,再次唱起摇篮曲《波茹莱》……《生活在自己的别处》。此诗中诗人并没有进行一系列乡村图景式描写,而是用一种精神的共性,普世性进行一种续脉性写作。②叙述性。当前,口语和叙述已成为诗歌写作的趋势。以我看,精神气质的内化和叙述是一种因果关系,尤其对于少民诗歌写作来说。据我所知,当前中国大陆没有一个民族还停留在农耕时代,这必然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更新写作观念,而在这也策略中叙述是最为有效,最能抵达诗歌本质,有效摄入精神气质的写作方式,我们来看此诗:准备向全世界坦白的年轻动物/趁着树枝落地的距离,穿过三十九个冰凉的傍晚,与自己建交/所有的失控就有了共同的罪人/他在法外之地目睹了空难的整个过程/命运被占领又被说服,就像我们一直想要的平等《树枝已经折断》(节选)。

四、

诗人原散羊在整个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创作队伍中是一位极具探索精神的诗人目前已写出了一批优秀之作。期待着他的更多经典之作。

20220710晚

  坐在土掌房前的彝族老人

  ——读柏叶的诗

众所周知世代居住在祖国大西南的彝民族是一个诗性化的民族,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吟诵诗歌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传统仪式,比如彝族年火把节时的祈祷经。老者逝世时的送魂经引路经,婚礼上的可智雄辩等等,构成了一个民族日常生活的精神谱系。据我了解云贵川大多数彝族人都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耳濡目染,所以彝族人在诗歌方面有着非凡的领悟力和创造力,比如诗人柏叶就是其中的一位。柏叶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涉猎广泛的创作者,小说,报告文学等皆有建树,此文还是重点谈谈他的诗歌《坐在土掌房前的彝族老人》。

一、

族群经验在柏叶的诗中表现的很明显,往大的说这种历史经验在每一个彝族诗人的写作中成分都比较的大,只是部分诗人的写作表现不是那么的明显。比如像这首诗:我总是看见一个彝族老人/孤独地坐在一所随时面临坍塌的/土掌房前沉思,春风拂过来/他身上的披毯成了一面飘扬的旗/他的沉思像一树深秋的落叶/久久弥漫在土掌房的四周/他的形象,使我想起在岁月里任凭风吹雨打的石雕《坐在土掌房前的彝族老人》(节选)。初读这首诗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是感动,一种贯穿于历史族群记忆深处的感动,真诚,热烈。坦率的说此诗诗人并没有运用任何现代意义上的技术手法,但一点也不影响此诗的艺术性,相反我们能看到这首诗所蕴含的一些诗学意义。

①、史诗因子。史诗是彝族诗歌写作的一大传统,了解彝族汉语诗歌的朋友一定会发现彝族诗人写作上有一种史诗因子,不管是多短的诗,此诗虽然在体量上达不到一首史诗的标准但从内容来看,这就是一首现代袖珍版的史诗。我们来看诗,此诗虽然表面写的一位老者但如果我们再仔细推敲,揣测并不会那么简单,如果此诗单单就写的一位老者那么总体上这首诗的艺术性将会大大的折扣。

②语言质朴。单从此诗而言,此诗在语言措辞上比较的质朴,智慧之中稍显几分笨拙。这里的笨拙丝毫没有贬低之意,相反这种笨拙是一种大智若愚般诗写澄明状态。干净,利落,忠于自己的内心,没有一点点当下圆滑的诗写现场的混乱不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人的精神高地要比所谓手法,技巧要重要的多。

二、

厘清了此诗的两个诗学意义,现在具体到诗歌文本进行一些解读。首先诗的首节给了我们一个形象:一位彝族老人。到了这里我们还看不出任何的信息而在诗中接着就出现了,坍塌,土坯等词。何以此言?诗人首先刻画了一位彝族老人,然后用了上边的坍塌等凸显出了老人的落寞与坚守。在一个古老的彝家村寨人们纷纷搬迁而只留下一位风雨飘摇的土坯房和一位守望者。到这里诗中就出现了两组对立物。①古老与现代②外来与本地。接着诗人写到:我不知道他在春天里沉思什么/我看见,当黄昏的斜阳/缓慢地把面前的土掌握/拖进迷蒙的暗影里/他双眼里溶满了浑浊的泪水/这时,我真想靠近他/轻轻落坐在他身边/倾听一会儿/他的心跳/然后再看看/他那些坠落在尘土里的泪珠/是否浸湿记忆里忽灭忽明的星光。第一节诗人并没有介入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进行描写,而第二节诗人就以在场者的身份进行了一些心理暗示。虽然是暗示但欲说还休并没有直接点明或说破。第二节在情感上表现的比较的热烈甚至达到了两位一体的境地,一时之间到底老人就诗人?还是诗人就是那么老人?到了第三节诗人才回过神来:然而我不敢轻举妄动/我知道我所面对的不仅是一个/怀旧的彝族老人/重要的是/我面对着一个/生离死别的历史瞬间/一个比草根依恋春天/更炽热更深沉的灵魂。诗的最后一下子把整个格调给拔高了,也就是另一重境地,把老人上升到了民族,时间,生死上。使整首诗显的更加的宏大。而且诗人用一升一将,一唱三合的方式把此诗的乐韵表现的非常完美再加上诗人别出心裁的结构不落痕迹的写出了一种沧桑感,所谓跌宕起伏就是如此。

20220714

生命的颂辞与挽歌

                ——浅谈马丁诗

马丁,本名马学功,撒拉族,1959 年元月出生于青海省循化县孟达村。撒拉族一个人口只有八万多的民族既出现了那么多优秀的诗人,说实在的让人为之惊叹,放在世界民族之林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诗学现象,最近读到的诗人撒玛尔罕的《祈祷诗篇》,阿尔丁夫·翼人的《沉船》,以笔者来看《沉船》一诗是当下中国少数民族最为成熟的长诗,没有之一。还有昨晚我在网上读完的《生命的颂辞与挽歌》一诗,又是一个震撼,这首长诗又是边缘民族长诗写作一大收获。但很遗憾的是撒拉族诗人写出了那么多优秀的诗篇还没有引起中国诗界充分的重视与介入,这是中国诗坛评论家们的失职。作为一个民刊主编,写诗者,我想我应该做的是及我所能把这些好诗介绍给我身边朋友并引起他们的重视,并当成一个常态化工作来完成,当然,此文我们还是重点来看诗人马丁的《生命的颂辞与挽歌》,首先此诗在写作的维度上提供非常多的可能,尤其对于少数民族诗人。首先在诗写的场域上,大家对于少数民族诗歌认知大多停留在物象确认身份的年代包括写作者自身,这一诗歌认知概念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主流文化的侵蚀,一部分来自于写作者自身的困难,这一过程中只有为数不多的诗人才能很好的处理好这些关系,使自己的诗写成为一种可能,而诗人马丁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来看场域,读马丁的诗歌我们还是能在西北这块苍茫的土地上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中找到定位,诗人眷念的还是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族人以及共同的记忆,但是马丁的诗写绝非于此,他的一大成功之处就于纵情而不沉迷,尤其在《生命的颂辞与挽歌》一诗中,我还是附上几句诗赏析。走向你们,我必以泉水洁身/我必低头穿过关怀与祝福的目光/我必保持心灵的庄重与虔诚/就像现在,我必屈膝1跪在/我亡灵的坟头,声声祈祷——/请至高无上的睿智者接受我的亡灵/请众圣接受我的亡灵/请所有在苦难或幸福中闭目的亡魂 /不论男女,不论老小/ 不论我亡灵生前的朋友或仇人/ 接受我的亡灵。《生命的颂辞与挽歌》。这首诗中诗人对于民族文化宗教的把握异常的出色,也是诗人元价值的一种体现,皈依。综合种种,诗人以出色的才华完美的处理好了以上问题,使诗人自身的存在问题,民族,宗教等等在这个场域中得到升华,最后使诗人的自省,审察在这首诗中达到几乎一种绝美的境地。这是长域,马丁的诗歌生长方式。其二、马丁先生在这首长诗中把生命写到某种极致,甚至淡化掉了与诗歌而言某种无意义的东西,直击生命本质,深邃,甚至有了几分哀伤,悲壮。从这方面来看诗人马丁更像是一位智者,博大,看尽了人世的荒凉,悲与喜,得与失,但最后又原谅了一切,这种对于诗歌生命本质的追求在整体撒拉族诗人中都表现的很明显,强烈,似乎要洞穿一切。我曾经在一小文中说过世界上所有语种中德语是已写出高度成熟的语种之一,而撒拉族诗人与德语诗人在诗学的追求上某种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德语诗歌强在综合,长短诗皆已有达到高度成熟的作品,撒拉族诗人善于长诗并已形成某种互补形式,尤其在马丁这首长诗《生命的颂辞与挽歌》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而你痛楚的额纹如层层涟漪/何以无时不在直抵我的胸口 /温柔而又坚利?谁的碑文/是完美的碑文?是谁/令你的灵魂终生不安?祝福撒拉族诗人马丁写出更加经典的诗。

20220720晚

  神性的光芒

              ——孙谦诗歌小论

孙谦,回族穆斯林,祖籍古都洛阳,五十年代生于青铜器之乡宝鸡。出版诗集《风骨之书》,《新月和它的反光》等多部。曾获悉尼《国际汉语文学》2012年年度等奖。诗人的诗歌写作是现当下少数民族最成功案例之一,以笔者观察,当下少数民族诗歌写作现场呈两种细微的写作走向。一,宏大题材写作 往往指向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处挖掘族群某种共同的历史经验。二,对于当下生存的感受,经验,体悟。两者在我看来没有质上的区别,只不果第二种更加暗合,光照于写作者当下生活的生存处境,掘入幽微之处,处理一些更为复杂的东西,两者如有区别就是个体的在场与否?前者重在多声部后者更加注重个体的生命体验。回到诗人的诗歌写作现场,“致力于在经验感知中探索人性与存在的多重主题:如文化历史的再发现,土地伦理,孤独与乡愁,生死与时间,宗教感知与心理分析等等”,这几句恰当的总结出了诗人的诗写特点及纬度,诗人对于题材的处理能力,之广,之深。为什么说诗人是当前少数民族诗人中最为成功的写作者之一,我们抛开非诗的部分单从诗学向度来考量,诗人的写作把整体少数民族诗歌写作推进了十几年,口说无凭,为了方便还是附首诗分析:正午的阳光格外强烈/人们站到大殿的阴影下以求平静/我尽力倾听,出自异域音调的赞念/自治之光突然转变了方位/是的,我应该了解这些阴影/无论它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有时吸引我的,是我不断逃避的事物/罪在这里打上了它的烙印/抑或,可为忏悔争得一席之地/我仔细查看晃动的各色人迹/在光影之间投以眼神的怜悯/而遗忘正藉助一个反作用,介入其中/没有谁向我揭示一个出乎预料的结局/美和痛是心上的同一个疾病/光和阴正在抛撒它,春天的花粉《义乌清真大寺》。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群体的型制之一,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穆斯林举行宗教功课、举办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动的中心场所,也是我国回民行斋沐戒的地方,自尼采宣布上帝死了过后,很多人走上了极端之路,个我主义,超我主义,诗人则走上了献祭的道路,而诗人孙谦则很好的平衡了两者的关系,相互成就,相互依凭。为什么孙谦能够从众多少数民族写作者中脱颖而出①根性(存在)写作,也可以叫经验写作,这个保证了诗歌写作的有效性,探索性,反思性,觉悟性本土性②技术层面而言前卫性。就笔者有限的阅读量诗人是诗技最扎实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作为一个现代人或许我们只有从自身出发再回到传统才是我们诗歌写作的希望之路,毕竟,当下我们的际遇更为复杂一些,就此诗而言说的是诗人在义乌清真寺的瞬间经验悟领,诗人凭借自己的出色的诗技,想象力,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瞬间此在经验,诗中融杂了人性,悲悯,宗教等等,让诗歌最灵性的部分在清真寺激荡而出。

20220729晚增补。大凉山夜行居。

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浅谈牧雪的诗

牧雪,撒拉族,青海循化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出版诗集《风从高原来》等。牧雪的诗相比与其他撒拉群诗人多了几分细腻,语言表达上更加凝炼一些,这或许是来自于诗人诗歌写作的癖好,他的诗总体上有意无意的在淡化一种宗教情绪这么说并非他的诗歌写作在逃离一种宗教意识,而是他把这种意识转换成了诗歌写作的一种质地成为了他诗歌写作的内涵,总体呈现出了一种简单,干净,委婉的诗歌写作风格。就像此诗:风沙掠过故乡的夜/弹拔过风与霜/红口白牙说的话/让黄河留步/让天池沉醉/山丹花一样的女子/积石山一样的男儿/穿过黑发的手/如歌的岁月《口弦》。同样表达的一种愁绪但牧雪此诗几乎没一点负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就像一股清泉,他在写诗时完全抛开了一切,没有什么概念的束缚,跟随自己的内心歌吟而出,这是他写作的一大特点。我们再来看一首他的诗:风吹送青藏的云/群山流淌夏河的水/吹不动撒拉汉子/和身后八百年村庄/岁月的钥匙/别在腰间/硌痛了乡愁/山舞雪蹈/雄鹰的归宿/麦田里遥望/牧人把美酒敬给山神/翻过大力山的人/像一粒尘埃/被白云送到远方/被风吹向高原/今天穿过你的胸膛/倾听你心跳的声音《大力加山》(节选)。读罢此诗我们可以先把诗中独特的意象抽取出来如‘云’‘牧人’‘村庄’‘雄鹰’等,读到这些意象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诗人诗歌写作时的两个维度①神性②地域。但是诗人对于这两个诗核处理的方式非常独特。首先营造出了一个非常辽阔的画面继而用一些充满神性的意象使整首诗立了起来,但从始至终诗人并没有离开这个言说的中心,相反,他懂的何时发声适当的消解掉神性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从而让自己的诗歌充满世俗意义上人性之美。这也是他诗歌的独到之处或高明之处,人性最本真的一种诗意状态,万物有灵。这是牧雪诗歌写作的策略或外在表现形式,干净,委婉,柔美……。现在我们来看诗歌写作内部的精神向度。一、精神家园。这在诗人的诗中表现的很强烈,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最本真的家园遭到破坏,使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而这种失落感更多的表现在精神上,所以诗人在找寻一种归属感,比如此诗:月亮的泪/流进山村柔池/黎明的犬吠/惊醒村姑/唤醒赤峰下梦中蝶庄/炊烟之下/用轻墨涂染赶羊的村巷/那一朵菊花正艳/如一行滴露的诗句/秋菊没有你妩媚/面容比昨夜的月亮更美/横吹劲笛山娃在牛背上/吹出一片金黄《晨露上的故乡》(节选)。这是首诗表现的更加的紧张,诗中并没有写明但是诗人一直在用讴歌的方式挽惜故乡就像晨露般易逝性,反而体现出了诗人对于故土的眷念与不舍。二、族根文化。母族文化在牧雪的诗中也有所体现但是没有成为诗人写作的方式而是成为了一种写作的情感符号,从这点看这也是牧雪和其他撒拉族诗人写作上有所差异的地方,当然,你很难判定两者谁优谁劣,只能说两者各得其美,写作方式不同而已,一种最大程度释放人的情感,但不是滥情,一种化成冥思性,抵达本质。前者稍传统一些,但是,是人最本真的情感抒发,更为纯粹一些,像这首诗:来吧!朋友!卸掉所有的负担/来吧,朋友/陪你/聆听山风呼啸/观赏山丹怒放/来吧,朋友/我在天池边等你/把心情投入碧池/把自己放回山野《我在孟达天池等你》(节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7,542评论 6 50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822评论 3 3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3,912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449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500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370评论 1 30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193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074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505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722评论 3 33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841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569评论 5 34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168评论 3 32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783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918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962评论 2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781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