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说,以我这种低水平的人文素养和知识储备在樊阳老师面前谈行读,在徐莉老师面前谈课程,在讲坛群里谈学习,不是班门弄斧就是找死的节奏,但我之所以还敢谈一谈,正式由于讲坛群里大家对于我这个乡村小学教师的包容与鼓励,一年半来,我也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家给予我的这种人文关怀,这不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吗?
从2017年7月在西安跟随樊阳老师行走了西安历史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到现在,我已加入讲坛共同体有一年半了,我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的学生克服了种种困难,小众先行,开展了四次基于本乡本土的人文行走课程。从模仿到自主设计行走课程,从自己摸索尝试到借鉴群里和讲坛公众号里大家的行走经验,从松松散散的二三个行走学员到如今的十几人,一年半来,我和学生的“三观”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我们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长。
【 学习观的改变】
在人文行走课程中,我们的学习观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学习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师生能不能享有高品质的学习体验。如果学习观错了,不但让师生处于一种假的学习状态,而且学习效果会变得很差,学习原本的刺激与快乐,学生也体验不到。
在人文行走课程中,我们从座位到离开座位到教室里的地板上,从教室里到学校操场上,从学校到社区、村庄,学习空间发生了改变,这种空间给师生的学习带了了深刻的影响,我把这种影响叫做“转场效应”。这种学习空间的改变让学生的身体得到了舒展,让学生的内心得到了打开。举个例子,当师生在吟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坐在座位上、站在空旷的操场上、行走在贵州兴义万峰林的山路上,体会与感受都会有本质的不同。
在人文行走课程中,由于师生处在了一个真实的场景中,通过场景中人、物的刺激,激起了大脑对各种未知信息的疑惑,我们提出了我们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产生了强烈而持久的学习热情。不要忽视“自己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的这种学习现象。很多时候,我们教师的课堂之所以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就是因为在课堂学习中,很多问题不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老师自己预设的问题,既然是老师预设的问题,学生就会想:这是你老师提出来的问题,又不是我想要解决的问题,那你老师自己解决好了,与我何干。学生一这样想,教师为了避免课堂的尴尬,那就只有自问自答、满堂灌好了。一般情况是别人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是别人难受,自己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是自己难受。只要师生有一种悬而未解的难受体验,那他的学习热情自然就会处在一种持久的高水平状态。
在人文行走课程中,师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把行与读、人与物、人与人、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产生了:“行促进读,读促成了行,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更好的教”这样良性生长的局面。
在人文行走课程中,学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真实的知识生成学习体验。行读中的师生对话、讨论、交流以及各种访谈、调查,资料检索与阅读,观物、读物、观人、读人中碰撞出了现场生成的知识,把发馊、发冷的知识变成了现场大火爆炒出来的热腾腾的有温度的知识,学生体验到了一场知识的盛宴。
【儿童观的改变】
教师的儿童观正确与否,直接关乎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直接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幸福与否。儿童观正确了,教书就不会痛苦了。在人文行走课程中,我们和学生往往会遇到同样未知的问题与困惑,教师和学生同样处在不知道的位置,我们老师其实与学生,是半斤与八两的同等份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认知的边界和盲区,这样的状况在人文行走课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老师的身影是融入在学生之中的,而不是处于高高在上的讲台,我们老师的视角与学生处在一个水平视线上,我们从心理更能体验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更加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比如在文庙的行走中,面对东汉时期的文学家、教育家尹珍的故里到底是我们县还是贵州正安县这个问题,我和学生、甚至是当地文史馆的老师也是未能准确知道的,我们与学生一起查阅县志记载和春秋时期的牂牁郡形势图,一起考证尹珍讲学的地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师不是神,也不是样样都懂、先知先觉的人。在这种真实的,共同学习的状态下,师生的对话与交流才会变得自然而有成效,我们才能触摸到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程观的改变】
在人文行走课程中,我从过去教材就是我的世界这种认知变成了世界都是我的教材,当你带着学生行走在广袤的天地之间的时候,你会突然领悟到:其实哪里都是杏坛,天地都是你的课堂,你会看到人所处的位置正式在中央,而老师可以游走在其中育化万物。
【师生得以成长】
通过人文行走课程,让我与学生从之前的“彼此伤害”到“互相喜欢”再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如果我有会议和学习,学生们会盼着我回来上课,我也会有想早点回来上课的冲动,即便杂务缠身。就连上课都觉得怎么不知不觉就又到下课了,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一年半的人文行走课程的实践让我真正体验到了作为老师的快乐,让我过上了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这是在我未遇到人文行走课程之前18年的教育生活中从未体验过的。而学生也同样获得了学习快乐与刺激的体验,也同样在身心方面得到了发展,脸上的自信、笑容变得多了,活力也更足了。
所有这一切的改变与成长,主要是基于行读而发生的。的确,行读是教学的模样,是课程的模样,是幸福教育生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