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无效决策成本
最近几天,受到启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减少决策成本?换句话讲,如何减少事情本身之外因素的干扰,而专注于事情本身。
小时父亲的一句“读书(指阅读)用于不会是贬值的投资”深深印刻在我大脑里,至此,阅读一直成为我的几大爱好之一。读书这项爱好也是耗费我时间最多的其中之一。
前两天准备购买一本基金方面的书籍,因为一些原因没有下单纸质版,在Kindle上搜索,有电子版,下单。本以为自己会打开阅读app开始检索阅读,谁知自己又打开微信读书发现上面有这一本,然后回头又在Kindle上退单。我本以为这事也就告一段落,往后回顾时,顶多就是一次贪便宜的记忆。在微信读书里读过1天,又发现此类型电子书在阅读体验上过于糟糕,不能便捷地翻阅前后不明白的知识。又念及起纸质书籍来。
至此,由纸质书➡️电子书(包括Kindle&微信读书)➡️纸质书的周转,耗费时间和精力无数。往少里说半小时便被浪费了。
更糟糕的是,这半小时里人的注意力全放在:无效抉择。而这个时候,我根本不理解,人的注意力的重要性远大于时间和金钱。
这种捡便宜比价挑选的事例在我身上比比皆是,在大部分身上也可见一斑。追求性价比,让注意力关注的便不再是「事情本身」。上述事例,我从读书相关的事项在自己没被察觉间注意力转向了哪一种途径让我购买的书籍更便宜。
而我,没有去思考,哪一种途径:
让我更快阅读到书籍,更早接受知识本身。
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关注的不是书内让我的投资理财拔高到更高天空的知识,而短视选择书籍定价本身。浪费了宝贵的注意力和不再回流的时间。
这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属同宗同派。
生活中类似事情还很多,电脑开机时容易被开机小助手的击败多少电脑吸去注意力,一乱通地点来点去。步入超市,选购很多压根儿用不上的极致性价比商品。
这篇文章的中心点立意当然最终应落在「如何是好」这一点?
回到选书这一点上,目前我借用一些手段,让自己减少在抉择选哪一个平台(为了蹲点抢购打折券,目不转睛盯着屏幕而忘记夜已深)和哪种途径上(搬出电脑,打开搜索引擎搜索盗版电子书,或是往硬盘上囤积几百G的电子书)的消耗,为此建立了一个优先原则:
- 用于检索的流线型书籍(查阅补充某个知识点):微信读书➡️Kindle➡️纸质版
- 必须来回翻阅的书籍:纸质书(京东&多抓鱼)
- 上述平台没有的资源,专门花时间下载epub&PDF格式文档。
- 精简阅读渠道(app),只保留微信读书、Kindle。
工具只是服务于人,对工具断离舍, 增加事情本身有效时间的摄入。佛教上讲「入定 」,用于这一块也很贴切,定事,定心,不偏不倚。王阳明讲「事上练」,时时观察,处处留心,像这样的事例虽然小,其实关乎的都是底层思维。察觉到了便更改过来,锁定目标,不分心。
最后送给自己一句话:减少抉择中抉择本身上的消耗,增加中事情本身上的储存,减少无效用功,增加有效时间,厚积薄发,假以时日,锁定目标,未来可期。
Ps:以此可以延伸很多话题:短视、注意力、稀缺性、穷人思维、目标不专一……后面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