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过年没几天了,又是一年春节到。人们回家的回家,办年货的办年货,虽是与家人团聚共度新年的愿望一点也没有减退,但怎么也比不上小时候记忆中过年的样子。
记忆里,每年腊月早早就备起了年货。小孩对年特别的期待,母亲自制的果子菜肴,院子里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响,一身崭新的衣裤和除夕晚上的压岁钱,正月里成群结队挨家挨户拜年的喜庆气氛……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记忆。然而长大了,这些味道都渐渐淡了,小时候的年味,你还记得吗?今天就说说记忆中十大极具年味仪式感的场景,
腊月十几就准备赶集办年货
童年的欢乐、记忆里的甜味,都和年货紧密相连。猪、牛、羊、鸡、鸭、鹅、水果、干货…都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网络普遍了,取代逛街的是动动手指等着年货快递上门的电子商务,很多小时候熟悉的商场变的变,关门的关门,早就不是童年的味道了。
长辈们亲手写的春联
小时候过年家家都会写春联,爸妈挑挑红纸,长辈们亲自写,或是请一些写字好、有才识的亲朋好友代写。执毛笔、闻墨香,汉字独有的韵味都在这热闹的年味里绽放出来了。
而现在,除了老一辈人,年轻一代基本不会记得买春联,更不用说写春联了。家家户户贴得更多的是打印的春联。
大年初一终于穿上的新衣服
小时候,平时买衣服还是很少的,但是过年必有一套新衣裳,学校一放假,就期盼着爸妈什么时候带着去买衣裳,过年衣服早早就备好,大年初一拜年必穿。除夕夜晚上睡觉都会觉得激动。第二天穿上新衣服去拜年,整个人清清爽爽气质都感觉不同了。
现在,新衣服也不是过年时那么期待的物品了,有了收入之后,买件新衣服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自然过年的时候就不再那么期待了,一家人一起逛街也少了,动不动就上网买。
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屋子
每到过年,苏州家家户户都会大扫除,里里外外清得一干二净,从地上到天花板,从门到窗,任何小细节都不会放过。晒被子也是一项必须的,把被子晾在竹竿上放在弄堂口晒。
现在我们这种意识也不是很强了,除了父母一辈会去打扫之外,我们偶尔也会帮帮忙。
洗得干干净净的身子
按照以往传统,理发泡澡大扫除,干干净净过大年。因此,理发店与澡堂子在大年三十大多门庭若市,去做个发型过大年,女人们喜欢把头发烫卷起来,时髦利落,男的一个平头是最好的。
现在,理发还是会去的,烫头染发已是常态,家里条件好了,洗澡也不去挤澡堂子了,更多的是在家里洗。
痴痴坐在电视门口等春节联欢晚会
那时候,春节联欢晚会还不像现在这样,地位可崇高了。吃完年夜饭,一家三口就早早坐下,守在电视机前,等着赵忠祥叔叔宣布春节联欢晚会开始。赵本山最受欢迎了,他一出场全家人就笑翻了,都不用说话。
而如今,大家不会坐在电视门口等春晚了,吃到想起再去看,熬夜看完的也少了,想看的话,第二天接着看重播。
最期望的压岁钱
那时候的几十块对我们来说绝对是巨款啊!放在兜里怕掉了,放在其他地方怕偷了。当然,到了第二天妈妈一定会说:你的红包拿来,我先帮你保管着。
现在想说:妈,你说,我小时候那些红包什么时候给我?
串门一定要穿大口袋衣服
一条弄堂里的各家都认识,从头窜到尾,就算没有红包也有不少好吃的。如果叔叔阿姨请你吃瓜子花生以及糖,一定不要自己去抓,因为我们的手太小了啊。叔叔阿姨都以为我们客气,一定会抓一大把零食过来,那时我们就可以半推半就地打开衣服口袋了。等装得满满的再撤,真是收获颇丰的一天。
现在过年串门味道都变了,七大姑八大姨都会问工作和对象,亲戚间的来往也越来越尴尬,我们也变得不爱与亲戚说话,串门成了一件不是特别美好的事情。
除夕夜年夜饭
对很多人来说,过年最深的记忆,莫过于食物。酸甜苦辣咸,伴着它带来的回忆镌刻人心,慢慢成为生活里的一种力量。过年吃的食物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过年的吃食和平时也差不多,年味的氛围越来越淡,最多的期盼就是和家人团聚了
络绎不绝的鞭炮声
而一般来说,每家每户大年三十下午四点左右就有人家放鞭炮了,鞭炮声会一直持续到晚上八点前。八点一到,家家户户都会看春晚,再也没有人放炮了,直到临近半夜十二点时,才会有人又开始放炮。在农历新年到来的那一刻,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庆祝新的一年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