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写的东西,比较少,缺乏动力,每天写完日更便关电脑,像是完成一个人物,不忧不喜,也没有回去整理写过的东西。
刚开始几天,会留意有没有阅览量,贝砖有没有升值,看了几天,感觉门前冷落,对浏览量少有关注。觉察到,写作这件事,刚开始为了满足外部的动机:被欣赏,或者能得到某些益处。
分享一个故事:有一段时间,我和业内的同行,年龄比我大20岁的同行,工作量是我的两倍,去年把职称评了,拿了省的奖项,申请了省级课题。去年她家出了一些意外,为了把债还上,把170平的房子出租,换成住单位宿舍。经过一年的努力:每天周六日上班,做一些副业,外出做讲座培训。一年后,把几十万的债款还清,现在准备把在职研究生的论文结题。
听她讲述自己的行程安排,我都觉得头皮发麻,除了敬佩她的工作能力之外,还有就是她的精力充沛。我和她抱怨,单位不重视自己的工作,活多而且多干没有报酬,吃力不讨好。她给的人生建议就是: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为自己而做,为自己而活。
听完后,有很多计划,想法很多,时间就是在“想太多”的过程悄悄溜走。
去尝试的时候,经常觉得很难,算了吧。
分享蔡康永老师说的一段话: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呀”。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呀”。人生前期越嫌越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分享一个杨迪在综艺的故事,有个艺人分享杨迪没有出名的时候,喜欢写段子,习惯把遇到好玩、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只有有时间,都勤奋记录。后来这些记录成了他在节目中的“梗”,信手拈来。
或许,我们都有一个迷茫的阶段:我合适做什么?
胡歌在朗读者2中,说到,至今都没有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
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也会思考,做这个事情是不是最好的时机?
希望找到最好的时机的方法,是去自己走下去,行动起来。
最好时机是怎么定义呢?我们看到的最好时机,往往是别人走过了那段我们看不到的最坏的时光。
实践了,选择做,觉得值得,便无怨无悔。如果,发现走的是不合适自己的路,及时刹车,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发现最近没有东西可写,无法把知识转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产的原料不足,即读书少。当我们阅读,思考的时候,越有表达的欲望。
希望自己写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自己而写,为自己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