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那些思维上,认同是“我”的想法的,实际上常常是别人的声音,别人灌输给你的,所以不要轻易认同头脑里的声音,否则就容易被头脑控制。
感受,是身体过程,是身体与其他存在建立关系时的产物,它是你的;头脑,可以吸收各种信息,也可以被灌输各种信息,所以甚至可以说是别人的。
比起头脑,身体更靠近你的灵魂,头脑可以被灌输,被蒙骗,但身体很难不忠于自己。如果没有身体作证,一个道理对你而言,可以说是一个谎言,所以要和头脑的信条,保持距离,学会用各种方式去聆听身体。
很多人不能很好地靠近自己的感觉,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一直活在别人的意志里。在东方文化中,所有主流的声音都倾向于说,你要听话,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却少有声音说做你自己。
每个生命都想成为自己,当不能用成长的方式,就干脆使用毁灭的方式,来表达这份意志。那么具体,每个人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介绍一个小练习。
练习
可以两个人做,也可以多人一起练习,步骤如下:
大家面对面站着围着一个圈,拉开一点距离,不要碰到别人身体,但也不要离得太远,彼此间大概有15厘米远就可以了;
如果是熟人,那认真看着彼此就好,如果是陌生人,那就要先做一下自我介绍,不要长两分钟讲完就好;
然后安静下来,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自己的双脚踩在地上的感觉,自然而然的呼吸;
从一个人开始默讲自己两个故事,所谓默讲就是不能出声,可以说在自己心里想一遍这两个故事。一个是开心的,一个是悲伤的,两个故事都得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时间不要长一个故事一分钟就好。先讲开心的,还是悲伤的,由讲故事的人自己定;
故事在心里讲完后,这个人要对大家说“我讲完了”,让大家来猜,刚才心里想的两个故事中,哪个是快乐的,那个是悲伤的。因为所谓听故事的人听不到声音,又是闭着眼睛,所以不能使用任何视觉和听觉的线索,只能使用身体感觉;
如果是很多人做这个练习就不要急着分享,而要等所有人都把故事讲完后,然后再分享,但每个人讲完后,要给大家一两分钟的时间去做判断。
武老师经常领着学员,做这个练习,结果发现学员会分几大类:
第一类,完全猜不准,判断几乎完全不准,一闭上眼睛,又听不到声音,视觉和听觉,两个最重要的感官通道被关闭了,他们就会慌神,也没有任何其他信息可以判断。
这类人武老师称为“绝缘体”,不过有意思的是,绝缘体按说判断应该是随机的,但事实是他们的判断常常是相反的,把快乐的事猜成悲伤的,把悲伤的猜成快乐的。
另一类人是猜测的准确率在50%左右,这基本上是随机数字,而他们一般来说,有身体感觉,也有大脑推理。
还有一类人是猜测基本完全正确,他们有清晰的身体感觉,比如觉得冷热,于是他们大脑推理说,当感觉冷时,那会是悲伤的;当感觉热时,那应该是快乐。
有的则是直接的情绪感觉,或者是共情,他们能清晰感觉到,讲故事人的情绪感受,所以可以直接判断,那个故事是悲伤的,那个是快乐的。
第三类人中,还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尽管清晰但并不细致,但也足够用来做准确的判断;一类是能清晰感知到对方的情绪,情感的跌宕起伏。武老师就属于这一类,还能判断对方讲的并不是单纯的悲伤或快乐,里面掺杂了其他什么情绪。
更神奇的是,还有人在这种练习中会出现画面,能看到讲故事的人所想象的一些画面,不过这种人极少。
这个简单的练习,会改变很多人的认识,没做以前,大多数人认为,视觉和听觉这个两个感官通道都关闭了,没有语言交流,怎么可能会做出判断。
但真关闭就会发现,原来真的会有感觉的,特别是当能清晰地共情讲故事的人,你悲伤我也悲伤,你快乐我也快乐时,会感到无比惊讶,甚至有人会因此流下眼泪。
为什么流眼泪?因为这时明白,我并不是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幽魂,我和另一个人感受彼此,竟是如此容易。
前文曾问:什么时候你相信过灵魂的存在?也许在这时,会让很多人又觉得碰触到了灵魂。
最让武老师感兴趣的是“绝缘体”这类人是怎么回事?在这样的练习中,他们完全手足无措,觉得失控了,好像什么都抓不住。
武老师认为,很直接的理解是,他们大多数是男性,平时都活在头脑和逻辑里,而这时就最需要依仗语言文字,也就是符号性的信息没有,也没有视觉听觉,这两个大脑关注最多的感官信息,他们就失去了分析、思考和判断的惯有工具。
保护层、感受层和真我是心灵的三层结构;思维过程、情绪过程和身体过程是心灵的三种过程。
它们虽然是不同的人,提出不同范畴的概念,但前者可以说是一个心灵学的分类,后者则是学院派心理学的分类,但他们之间明显也有一些相对应的地方。
可以说保护层主要针对着思维,感受层则针对着情绪过程和身体过程,而真我就是灵魂,但它不在普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武老师认为这个练习可以解读为,当一个人的身体过程、情绪过程是打开的,他也就能感受到别人的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它们是可以在两个人之间建立链接的;
而思维过程,虽然看似有力量、很可靠,但其实它不能在两个人之间建立链接。
这个说法并不夸张,相信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他们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说起话来很有条理,但却常常不能理解,别人是怎么回事。
个案
为什么会这样?武老师讲了一个故事,一次他给一位男性来访者咨询,谈到他的社交焦虑,突然他说,他脑海里有了一个意象:
他的头颅高高升起,离开了身体,约一米距离,并且死活不愿意落下去,因为觉得太俗了。
这个意向让武老师很受触动,好像把无数现象都联系到了一起。觉得他们背后都藏着这样一种逻辑——头颅是高贵的,身体是鄙俗的。
比如柏拉图式爱情观,它试图从性中剥离出来,远离身体接触,而留下精神或灵魂层面的沟通。
还有部科幻电影,讲的是一个国度中,领导人设计好了一切规则,并给人们洗脑让他们接受,比如其中之一就是反对接吻和性,说这是低级的体液接触。
但实际上做这种设计的设计师们,多数就是这种“肮脏体液传播行为”的爱好者,实际上有很多人是真心真意地想活的纯粹一点,而藏着“头颅是高贵的,身体是鄙俗的”这种理念。
在武老师看来,“我与你”的相遇,是灵魂层面的关系,它可以超越肉身,但这份超越,是先肯定了肉身。但有很多所谓的纯粹,很可能并不是进入了灵魂层面,而是陷入到头脑的心灵僻径中。
比如刚刚提到的来访者,就是一位非常封闭的人,本来他谈社交焦虑时,谈的是他强烈的社交渴望,他非常想获得拥有丰富、有深度的朋友关系。
而他还记得,在初中时和大家疯玩后,他再次热忱地去找别人时,总感觉到别人的冷落,结果有一次他想:
难道友谊不是头号需求吗?为什么好像只有我把友谊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这样的反思多了之后,他就再次关闭了自己的心。
实际上其他人都是正常反应,友谊固然非常重要,可还有学业、家人,甚至恋爱关系,所以多数时候,大家的热情没他期待的那么高。
但很有意思的是这些社交受挫,却是让他出现这个“高贵的头颅”这种意向的背景。所以可以看出真相,是他太想和人交往了,但总是受挫,然后他想人际交往和身体一样是必须的,而孤独的头脑世界却是高贵的。
高贵的头颅,粗鄙的身体,这种词语还可以演变出其他类似的句子,例如高贵的孤独,鄙俗的关系;高贵的想象,鄙俗的现实;高贵的内在,鄙俗的外在……
这些想法都可以逐渐加强思维和头脑的重要性。有些人,特别是有些男性,可以貌似很好地活在思维和逻辑的世界。
当然最好是身边有一个基本不打扰他的乖乖女朋友陪着他。
追求这些高贵时,很容易让人活得干瘪,再分享一下坎贝尔的一段话:
人类意识对生命期待的观点,绝少与生命的现实一致。我们不愿承认那冲撞的、自我保护的、有恶臭味的、肉食的、淫荡的疯狂,正是有机体的本质。
相反我们倾向于掩饰、漂白和重新解读,把所有软膏里的苍蝇和菜汤里的头发,都想象成某个令人不悦的家伙的过错。
总结
1.保护层、感受层和真我是心灵的三层结构;思维过程、情绪过程和身体过程是心灵的三种过程。保护层主要针对着思维过程,感受层则是针对着情绪过程和身体过程;而真我就是灵魂。
2.当一个人的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是打开的,他也就能感受到别人的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它们可以在两个人之间建立链接;而思维过程虽然看似有力量、很可靠,但它不能在两个人之间建立链接。
3.“我与你”的相遇是灵魂层面的关系,它可以超越肉身,这份超越是先肯定了肉身。但太多的纯粹,很可能并不是进入了灵魂层面,而是持有这种逻辑——头颅是高贵的,身体是鄙俗的,陷入到头脑的心灵僻径中。
有些人,特别是男性,貌似可以很好地活在孤独的思维和逻辑世界里,说起话来很有条理,却常常不能理解别人是怎么回事,容易活的干瘪。愿我们能感觉到:我并不是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缕幽魂,我可以和另一个人感受彼此。
思考
高贵的头颅,鄙俗的肉身。一直希望自己是优秀的,可以脱离低级趣味的。实际上我发现沉浸在低级趣味中时,好开心,而这一刻的开心是多么的真实。
还有一次是放假回家,在家里呆着,莫名我就感觉很冷。也就是在思维的旁边,我的身体已经做出了反映,感受到了最直接的冷。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