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赞同一个名人的话语权,你可能喜欢他的声音,他的着装。喜欢(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欢(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
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这种倾向就叫做光环照应。
这个术语,已经在心理学使用了长达一个世纪,却还没有成为日常用语。是一件遗憾,光环效应这个说法很好的诠释了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在我们看人或者对环境的看法有很大作用。
接下来会借用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的一个经典实验来给大家现实光环效应,我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会给大家,列举两个人的个性,分别是艾伦和本,然后大家对其进行评论,和感觉。
艾伦:聪明——勤奋——冲动——比较挑剔——固执——嫉妒心强
请大家在心里模拟出,对艾伦这个人评价,和感觉然后记住它。因为要分开一页,所以接下来我会空出一部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下面是本的介绍,请依旧按照我所说的去评价本,还有对他的感觉。
本:嫉妒心强——固执——挑剔——冲动——勤奋——聪明
如果你像我们一样,你就会更喜欢艾伦这个人。前几条列出的性格特征会改变后面出现的性格特征的含义。我们认为聪明人有理由固执,就会尊重这一点。然而,一个嫉妒心强又固执的人如果还聪明的话,他就会有一些危险性。光环效应会化解歧义,和“bank”这个单词一样,“固执”这个词也是有歧义的,但讲它放在一定情景中歧义就会化解。
我们对一个人性格特征的观察顺序是随机的。然而,顺序的确很重要,因为光环效应注重第一印象,而后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在一个心理学家刚做教授时,他评价学生论文的方式很传统。 他会顺序一次取一-本论文,-边读一边打分,然后计算出总成绩,之后再接着批改下一个学生的论文。最后,当他注意到自己对每一本论文的评估都出奇地相似。他开始怀疑他的评分产生了光环效应,即第一次评分对接下来的所有评分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这样的机制十分简单:在他给某学生的第一份论文打了高分后,再碰到有模糊或是有歧义的陈述时都会对这个学生手下留情。这种做法看似合理。-个 学生能将第一 份论文写好的话,就不应在第二份论文中犯低级错误!但我评分的方法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某个学生写了两份论文,一份论点有力,另一份却经不起推敲,他则会因为批改的顺序不同而给出不同的分数。他曾经告诉学生两份论文的评分标准是一样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相比第二份论文来说,第一份论文对于总分的影响更大。所以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所以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光环效应,是多么的具有影响力。俗话说“先入为主”这个句话没有说错。所以以后在什么新场合,面试,相亲之类的,一定要做好第一印象,它真的很重要。可能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机会。
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