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播前的卖力宣传,观众翘首以盼,到前几天落下帷幕,《欢乐颂》让我们的心跌宕起伏。
电视剧的大结局:
安迪和小包总 经过重重困难和考验,最终收获爱情。安迪还把弟弟接到上海,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可谓是完美(perfect)。
曲妖精和赵医生的爱情中间经历过一次分开,但赵医生还是喜欢小曲的精灵古怪和仗义坦率,两人又在一起。只是到后来曲家因为家产问题,小曲的父母差点离婚(divorce),幸好赵医生从中劝解,父母和好。可谓是有惊无险。也算完美。
应勤经过相亲女友的折磨,终于认识到小蚯蚓的好,两人重归于好。小蚯蚓也成为五美当中最早结婚的一个。
关关和谢童的爱情也是你情我愿,但受到父母的阻挠。不过关关为了追寻自己的爱情开始反抗家人的阻挠。最后,因为谢童事业发展,去了美国。两人的爱情充满了期待与不确定...
樊胜美和王柏川经历了风风雨雨,爱情都丝毫不受影响。本以为一定会在一起的一对恋人最终却分手!
五美中虽有多数人收获了爱情和幸福,但仍有两人的爱情前途未卜:樊胜美和关关。许多评论说,樊胜美虽然失去了爱情,但自己得到了成长,懂得了独立。然而,Frances老师看着还是有点遗憾。再说,关关的爱情虽说充满了希望,但也充满了不确定。
这种开放式(open-ending),不太完美的结局,是现代影视剧惯用的“伎俩”(trick)。因为现实就不是“完美的”(imperfect)。但观众的心里总归有点缺憾。
相比起来,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小说就让人有“幸福感”多了。她一生写了六部小说,都是大团圆结局(happy ending)。可能大多数童鞋不知道简.奥斯丁是谁,但你一定熟悉这部电影《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这部不仅被翻拍成电视剧,还多次被翻拍成电影的小说,便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representative story/masterpiece)
在《傲慢与偏见》中,有两对主要恋人:简和宾利(Jane and Bingley),伊丽莎白和达西(Elizabeth and Darcy)。简和宾利是完美的一对,两人一见钟情(fall in love at first sight),爱情经历相对比较平稳。伊丽莎白和达西则相反,两人初次见面,彼此对对方超级不满。但最终,两人克服了各自的傲慢和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幸福地走到了一起。
奥斯丁的其他5部小说《理智与情感》《爱玛》《曼斯费尔德庄园》《诺桑觉寺》和《劝导》也分别被改变为电视剧和电影,广受欢迎。这几部小说的结局也均是大团圆(happy ending)---让人看了满满的幸福感。
几年前,Frances老师曾看到过一篇文章: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简奥斯丁?原因是:她的小说歌颂了一个永恒(everlasting)的话题:爱情。并且小说大团圆结局令观众充满幸福感,希望和放松。
为什么Frances老师看到《欢乐颂》不算完美的结局会略有遗憾,而且不止我一人,很多电视观众也有这样的感觉?这是因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有“大团圆”情结(complex)。翻看我们的文学作品,大多是经历重重苦难(hardship)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All shall be well , and Jack shall have Jill)或者结局至少让人看到光明和希望。“大团圆结局”是我们华夏民族共同的社会心理,一种集体无意识。所以,当结局不那么完美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遗憾,不舒服。
当然,《欢乐颂》无法像简奥斯丁小说那样大团圆收尾,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简奥斯丁所处的时代是18世纪末,当时的女性地位都很低,很少有工作。而且,即使父亲有财产(property),女儿也无法继承,而由女婿代为继承(inherit)。所以,女子找到如意郎君(Mr. Right/An Ideal Husband/ A Suitable Boy),获得幸福婚姻是当时女性唯一的出路。简奥斯丁必须要为她的女主人公(heroine)都找到好的归宿,这既是反应当时的现实,同时也给予女性以希望---这是一位负责任(responsible)的作家应当做的。
而《欢乐颂》所处的时代,女性地位大大提高,甚至高于男性。女人要哄着,宠着。更重要的是,女性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一些以往只由男性掌控的地方,也出现了女性的身影。比如当今社会有许多女总裁,女工程师,甚至女总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工作的女性,完全可以养得活自己,而不会像从前一样寄希望于婚姻和男人。所以,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不必一定要有完美婚姻,不必一定要找到如意郎君。自强(self-improvement),独立(independence)是当代女性的特征(characteristic)。
第二,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的《创作型作家与白日梦》(Creative Writer and Day-Dreaming)中也揭示了文学作家的创作动机---即来自于童年时期或年轻时未完成的梦。
简奥斯丁终生未嫁。年轻时有过一次相亲,但终因不是情投意合,两人分道扬镳。自己没能有个幸福的婚姻,于是把这种希望寄托在作品当中。于是,简奥斯丁的女主人公个个美貌,聪慧,善良,个个都有好的婚姻和归宿。
而《欢乐颂》的作者,据说是一位企业高管,著名财经作家(Frances推测一定和剧中安迪一样理性,能干)。让一个理性的人写出大团圆的结局,不大可能。且当今文学界,大多追求新颖,出奇---怎么虐心怎么写,总之就是不能顺了观众的意。
这大概就是《欢乐颂》与简奥斯丁小说的不同之处吧。只是其中一个点,并不全面。最近研究简奥斯丁,又恰逢看过《欢乐颂2》,突发奇想,遂得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