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就是我们常说的“发小”吧!但是,作为小时候的玩伴,我们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非但没有越变越好,反而越来越疏远。
我记得我小时候上小学时,有几个玩的特别好的伙伴,他家离我家只有数百米。我和他一起上学,每天早上他路过我家门口都会很大声的喊我,等我收拾好出去之后他已经在门口等了好久了。然后,我们两个慢慢悠悠的去上学。
我们两个当时算不上学习有多好,在班级里是那种默默无闻的人。但是,我比起他更加坚定读书是改变我们的唯一出路。
当时的我们还没有太大的差别,他懂得很多,也教会我很多知识。或许是因为他比我大一级的原因,我总是觉得他要比我懂得多。
记得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是2008年,我父母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我当时非常喜欢那辆自行车(在买了这辆车的第二天就发生了汶川地震,当时我家离汶川不远震感十分明显。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当时都想着要在地震时把自行车拿出来),不允许其他人骑我的自行车,但是他却可以骑。他比我壮硕的多,所以有时候他会在别人欺负我是保护我,就这样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
但是,他在初三时决定不念书了,去外面打工。就这样我在学校念书,他去外面打工了。
02
我和我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分开两年多没有见面了,到我高二时我回了趟家。刚好也赶上他为数不多的回家,我们和小时候玩的好的几个一起聊天。但是,我发现我们之间有了隔阂。
我在他们所有人的中间坐着,他很自然的递给我一根烟;我的这个朋友是从初中时就开始抽烟,但是我一直都是不抽烟的。可能是他由于他长时间和我没有见面的原因,他都忘记了我不抽烟这一习惯。
随后他们就开始聊天了,由于他们在工地上干活所以他们聊的都是关于工地的事情。我一个人就坐在一个角落里,听着他们的谈话越来越感觉没意思。可能我现在的身份和他们有所不同吧!
此时的我以后感觉有点和他们格格不入了,不知道他们说的什么他们也对我说的基本没有任何兴趣,我们之间的距离被越拉越大。
03
后来,随着我上了大学见识了许多事物。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已经在这个时期行成了。但是,我们的观念却越来越不一样了。
大一的时候,我放寒假回家了。我见到了我小时的玩伴,他已经不再是我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了。
他变得更加沧桑了,饱经风霜的脸上挂着一丝笑容。看到我走过去,大老远就朝我打招呼,我和他寒暄了一会之后我就听他和别人聊天(与其说是聊天,倒不如说吹牛)。他和他们一起的人一会说他们在打工时发生了哪些趣事;一会说今天又去那家相亲了。
确实在他们看来他们的世界中只有这些了,我一开始还在想他们为什么要跑到那么远去打工,在本地做生意不是更好吗?但是,和他们聊了一会我才知道他们更本就没有这个思维。
由于他们早早的就不念书了,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既没钱,有没有技术;而且由于书年的少对于时局的判断不太准确,做起生意来更容易失败。
04
自从上了大学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视野有多么的狭窄,何况是他们呢?就这样儿时的伙伴与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我对他们的话题越来越不感兴趣,他们也越来越和我搭不上话。我们。之间的距离就这样越拉越远。
这也许就是一个社会问题,由于这一点读书少,所以他们意识不到读书是改变他们命运的渠道。他们也就不会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有过多的重视。这样以来“马太效应”就越来越明显。那些受教育多的人越会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而读书少的人则相反。
这也就是国家强制九年义务教育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