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许久,又开始了我的纪录片打卡,现在我对于纪录片的选择大多在人文历史、生活、专题系列,基调都是以平静恬淡为主,整个片子也是在很平和的讲述中进行,这与我本身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
在工作之余,我觉得最好的便是有空闲时间与自己独处,让大脑进行放松的一个状态,哪怕是去书店待上一天也是最好不过的。脱离了工作的状态很快我进入到自己的思想世界,我觉得那里是我最丰富的储备区。
这些丰富的储备量离不开我一直以来的阅读,记得以前还给自己定下过一个一年读50本书的“宏大目标”,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不是非要完成这个目标,而是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对自己算是一个弹性要求,所以当时对于书的类型也没有明确的限制,遇到吸引的书名,读!遇到喜欢的封面,读!遇到喜欢的作家,也读!不知不觉就陆续读完了很多书,种类不乏有心理学、自传、散文等等。我觉得纪录片与书有共通点,所以二者有时可以融为一体。
这段时间苦于没有写作的灵感,于是想着,去看看有没有想看的纪录片吧!
寻寻觅觅发现了一些关于书籍的纪录片,颇有兴趣,是一部叫《书迷》的纪录片,也算是非常小众的纪录片了,全篇平和安静,内容却意外的丰富充盈,只有四集,每集不到半小时的内容,介绍了做书人、卖书人、淘书人、贩书人,讲述着在这个快节奏快时代的社会中一些爱书人的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当你拿到一本书时,首先你会观察什么?你会想它是怎样诞生的?它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于是在第一集就让我们体会到很直观的感受,知名书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他设计的书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但是他的观点却认为设计是不动声色的,纸质书与人的感情是隐匿的,虽然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电子书日益广泛,但是纸质书永远不会消失,这也是设计师的信念所在。我觉得第一集的观感是让人感受很轻盈,有种剥离现实生活沉重外衣的感觉。
是的,在阅读逐渐碎片化的今天,很难得有时间静下来阅读,大多时间都是在手机或者电子阅读器上溜走了。对于纸质书,有一种特殊的墨香味,旧书放久了,也会有沉淀之后的阳光气味,以前到书店这种味道就很吸引我,我那个时候把这个称之为“知识的味道”!
看到这部纪录片,感觉像是如获珍宝,这样一个快餐时代的社会,缺乏的正是这种不随大流的精神!
从一张张纸到一本书的诞生,需要经过漫长的时光和繁复的过程,作者、编辑、设计师,正是这些认真做书的人,带着对书的敬畏和坚持,将那些闪闪发光的记忆和思想,牢牢焊进白纸中,为世间留下更多值得流传的作品,让阅读成为一件更美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