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部纪录片,真的是特别兴奋,终于有一部是关于爱书人故事的纪录片了,光是纪录片的封面也是让人惊叹不已,然后津津乐道的一口气看完。
这部纪录片总共四集,每一集的时常不过二十多分钟,这大概是这部纪录片让人难过之处了,看着不够过瘾,感觉应该能拍很长,挖出更多的故事,才能够让人更加的满足。
第一集《一本书的诞生》
讲述了国内知名书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他设计的书曾多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他设计的书更接近自然,回归本真的样子,这样的风格从走进他的工作室“书衣坊”就能看的出。静谧的院子,绿草茵茵、鸟鸣虫语、搬家的蚂蚁、散步的蜗牛、花开的声音、漫步的小猫……院子的设计也都是江南特有的园林风格。
他设计的《虫子旁》这本书,就特别有意思,藏满了各种趣味和小心机,讲述了小虫子世界里的大故事,被枯枝砸断腰的蚂蚁、骑着金龟子逃跑的蜗牛、能把叶子切成标准圆形的单身母亲切叶蜂……单听描述就让人有些迫不及待的去仔细品读。
在快餐文化的潮流中,越来越多的电子阅读器,读书APP的出现,都会冲击着纸质版的流量,但那些正真爱书的人仍旧会喜欢指腹滑过书页的灵魂。也正是这些做书人,带着认真、敬畏和坚持,将那些闪闪发光的记忆和思想,牢牢焊进白纸中,为世间留下更多值得流传的作品。让阅读成为了更美妙的事。
第二集《书店风景》
大概很多爱书人,都有过一个开“书咖”的美好梦想,就像现在最流行的概念书店一样,走进去就有特浓郁的文艺气息,娴静的氛围、醇香浓郁的咖啡、精致的手账小配件、听着舒服的轻音乐、各类的热销书,还有不一样的读书人……
这一集讲述了不同开书店人的不同理念……但最让我激动的就是南京的“先锋书店”,大概是因为我去过吧!记得当时朋友圈是这么写的:走过这么多书店,先锋书店是唯一想让人停下来阅读、思考的地方,它始于1996年,是由一家地下停车场改造而来的……“此刻,就像大地上的异乡者”。最后一句是书店里的标语,当时看到特别有感触。
的确,我去过很多城市的很多书店,能让人特别享受读书的屈指可数。我喜欢逛书店也会定期去一次书店,虽然每次都只是逛逛,但当你走进去的时候,你就会被那种安静的气氛烘托的特别有力量,让自己的内心也更加笃定、沉静。其实,也是为了更加肯定内心的那份追求吧!
南京先锋书店的创始人钱小华,他让4000平米的地下停车场变成了南京的文化地标,曾被英国广播公司评为“全球十佳最美书店”,这也成了来南京必去的打卡坐标。也特别喜欢他在安徽黟县碧山村建的“碧山书局”,是先锋书店的第一家乡村书店,有着徽派老建筑的古韵。不管是否盈利,钱小华这种对书的热爱的先锋精神就让人很敬佩,他说,不是要创造利润,而是要创造读者;不是要创造概念,而是要创造价值。
第三集《淘书迷的地图》
以前看到旧书,内心就有些不舒服,翻看每一页书中散发出的潮霉味,和泛黄的纸张,就觉得特别影响读书的心情。看完这一集,就觉得我对旧书有着很大的误会,心中也荡漾着想去旧书市场淘书的趣味,才知道那才是真正的宝藏。
因为真正的淘书迷不会在意这些,他们嗜书如命,潜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在泛黄的故纸堆寻觅着自己的心头好,用脚步绘制出属于自己的淘书地图。
史航,这一集的主人公之一,也是我特别喜欢崇拜的人。他有很多种身份,编剧、策划、演员……他最钟爱的身份是读书人,而我知道他也是因为他是名副其实的书迷。记得在有一年的《天天向上》的一期栏目里,汪涵说史航是读书最多的人,无论走到哪儿他的布袋子里总是会有很多本书,他读过的书页侧旁记满了密密麻麻笔记,都用各色的标签贴着,他的藏书更是不计其数。他始终坚持不买车不买房,为了安置四处淘来的旧书,他租了两间200平米的房子,满满当当的放置的都是淘来的旧书。有人问史航,这些书你都看过吗?他特诗意的回答“我头顶的星空我没有数过,我又不都看的见”……也特别赞同他说的“一个人自以为自己在坚守什么,或追求什么,其实都是在打发时光,只是找自己最满意的方式”。
真正的爱书者会在在浩瀚书海里捡漏,在旧纸堆里打捞历史的蛛丝马迹,淘书的乐趣让书迷们披星戴月,只争朝夕,不断拓展者自己的淘书地图。为好的旧书找到好的归宿。
第四集《贩书记》
大概能和淘书迷们能相辟的就是这样的贩书人吧,他们为书迷四处搜寻好的旧书,将他们带回到自己的店里,在这里,旧书们将收拾好一路的风尘等待着再次出发。觉得他们才是热爱文化热爱生活最有情怀的人。
在这一集里我最向往的是,坐标在上海法租界的“梅菲斯特”的旧书店,有着老上海的国民韵味,总是让人想去探个究竟,去触摸那跨越时空留下的痕迹,去体会旧书店里不一样的奇遇。
张潮在《读书有味》里说:“少年时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这个春天,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