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是杜甫一首情真意切的五言律诗。
原文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背景解读
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十五年(756 年),当时安禄山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家人避难,后他自己被叛军俘虏,送到长安。在长安的月夜,杜甫望着明月,思念远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妻子儿女,于是写下此诗。
诗句赏析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而是设想妻子在鄜州月下思念自己。“独看” 二字,强调妻子独自一人,衬托出她的孤独寂寞,同时也反映出夫妻分离的痛苦。这种从对方着笔的写法,更加深沉地表达出自己的思念之情。
颔联:“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这是诗人对妻子身旁儿女的遥想。孩子还小,不懂得母亲为什么在思念长安的父亲。“不解” 一词,在表达孩子天真无邪的同时,也更加凸显出妻子的孤独和思念的深沉。她在思念丈夫的过程中,周围没有能真正理解她情感的人来慰藉她,只能独自一人承受这份思念之苦。
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两句进一步描绘妻子月下思念的情景。“香雾” 可能是指夜晚的雾气中带着妻子的脂粉香气,“云鬟湿” 说明妻子在月下伫立良久,以至于头发被雾气沾湿。“清辉玉臂寒” 则描绘出月光洒在妻子洁白的手臂上,她因久立而感到寒冷。这两句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妻子的美丽和思念自己的深情,仿佛一幅月下美人图,充满了深情和哀怨。
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从想象回到现实,发出了何时才能夫妻团聚的感慨。“虚幌” 是指轻薄透明的帷帐,诗人希望能够和妻子一起倚靠在帷帐旁,让月光同时照耀着他们,把彼此的泪痕都照干。这体现了诗人对团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也将全诗的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
这首诗以月为线索,通过描写妻子月夜思念自己的情景,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也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的离乱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