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关于立场。我们总是会说,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样才会更容易理解对方,也会变得更宽容。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真的是不多,即使有,也不会百分之百的做到。
1
朋友A和朋友B因为一点小事拌起嘴来,双方口才都好得很,一会儿矛盾升级双方都真的有点生起气来。其实起因很简单,朋友之间的感情也很深厚,但是就因为是立场问题,引发了这场小小的矛盾。这让我开始思考,立场不同,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变化。
前段时间读了罗胖推荐的《天命不足畏:王安石变法的细节》,书非常好看,也给了我很多思想上的震撼。王安石变法是一场改革,改革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分配,这就必然会触动当时的利益既得者:士大夫一族。于是,一场变革与阻变革开始对战,以王安石、蔡确、章淳等为代表的新党与以韩琦、富弼、司马光、苏轼、苏辙等为代表的旧党展开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幕,双方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新党还好,手没那么狠,到了司马光就不一样了,几年的沉默让他心态很失衡,最后坑害了不少人,新党上来又复仇,于是…… 其实细细追究起来,新党与旧党里的人真的是谁跟谁性格不合吗?还真不是!章淳跟苏轼曾是好友,只是后来立场不同,不知具体原因是什么,最后两人甚至反目成仇了。
我们读史会发现,由于在政治上站错队的原因,一方倒台会连带出好多人同时“倒霉”,不管你是好人坏人,不管你有没有政绩,这些在新主上台之后,一切变得都不那么重要了。立场不同,足以使人掉脑袋甚至被诛灭九族。
2
貌似说的太大了,回到正常生活里。我们常常在电视剧里看到,两个年轻人彼此青梅竹马,或者情投意合,却因为家族之间不合从而让彼此之间也难以圆满。比如俞飞鸿自导自演的那部电影《爱有来生》里的九儿与阿明,比如《伪装者》里的明楼与汪曼春,比如著名经典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谁对谁错?谁好谁坏?统统不是!只是因为彼此间太对立的立场。
小时候看电视的时候会问大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那时候,在我们的字典里,人人都是非好即坏、非黑即白,没有过度地带。等长大之后慢慢的发现没有所谓真正的好人或者坏人,评判好坏是要看站在哪个立场上来看的。再坏的人在他宠爱的子女眼中也可能是个慈祥的父亲,杀人放火的在他父母眼里也可能是个大孝子。所谓好坏,要看站在哪个角度,哪个立场上来说的。
立场不同,就会引起诸多的矛盾吗?就非要对立吗?也不是,要看怎样的立场。在非此即彼的情况下确实是这样,比如内战时期姓共姓国的问题,比如变革之中变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问题。说到底,立场之所以会对立,是因为利益问题。地主与农民,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立场肯定是对立的,就好像上面的人希望下面的人只干活不吃饭,而下面的人希望只吃饭不干活。这样一种立场不对立才怪?如果解决?只能靠双赢的方法吧,在矛盾中寻找一种平衡,你好我好大家好,生活才能过得开心,否则一方使劲的压迫,另一方压抑至极的时候总会是要反抗的,这就是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更迭的原因吧。
作为普通人,我们一般很少会遇到立场特别对立的时候,在生活中,因为立场不同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想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更好的去理解他人,即使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遇到矛盾,我们可能还是会在第一时间生气,但是只要冷静下来,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一下问题,矛盾便会少的多。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会好很多。这就是立场问题,带给我的启示,希望以上的琐言碎语能带给你一点帮助,也希望我们一起变得宽容,这是给我们自己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