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家,女儿兴高采烈地给我展示了她的新玩具:小鱼形状的橡皮擦。问她哪里来的,被告知:同班小朋友过生日送的,每个小朋友都有。
自从女儿上幼儿园起,每个学期都会间或收到其他小朋友生日当天派发的礼物。棒棒糖、掌上小迷宫、跳跳球、回力球、奇趣蛋、恐龙蛋、小喇叭……收到礼物后的小家伙很高兴,跟我说大家一起唱了生日歌,还说了谢谢。家长群里,生日祝福一波又一波,家里爷爷奶奶也都参与到互动中,大家的距离仿佛一下子拉近了。
我从未在群里送过祝福,更没发过红包。我是不是很不合群?很抠门?请给我5分钟,让我辩解一下。
每当看到这些礼物的时候,我都不由的萌发一个念头:女儿过生日的时候,我要不要也给其他小朋友准备礼物?想来想去,我没有准备过。送礼物的家长应该都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善意、增进关系,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会分享。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礼物的选择与准备应该都由家长一手操办,因为考虑到成本与适合度,孩子的建议往往不会被真正采纳。这更像一次成年人的“主动”社交。
孩子真正参与的或许就是礼物的“分享”,在我的理解中,分享的前提应该是数量少或品种不同,而面对人手一件的相同玩具,我能想到的只有派发,因此孩子也不会在过程中懂得究竟什么是分享。
如果作为孩子当天的必须动作,那么是不是孩子入小学之后也要一直延续?如果小学也要延续,那么中学、大学是不是仍要延续?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种非理性、低频次的必要动作就没有必要。
可能有人会说, 我没考虑那么多,我只是希望给孩子制造一个仪式感,可这种仪式感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
武汉这边有个传统,孩子的十岁生日要请亲戚、朋友一起庆祝。我就参加过小侄女的十岁生日宴。很温馨的酒店布置,很好听的背景音乐,很多的糖果,很大的蛋糕,很多温暖的笑脸,可就在蛋糕切完的一瞬,这已经不是一个生日宴,而变成了成年人推杯举盏的觥筹交错。因为来的宾客太多,家人都忙着招呼客人,而作为主角的小侄女只是坐在一个安全的角落静静品尝蛋糕。如果只凭个人喜好来表态,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日趴。
如果真的说到仪式感,17年元旦参加的那次婚礼,一直很难忘怀。因为婚礼是小范围的熟人聚会,加上新人鲜花、乐队的用心营造,宾客所至彼此了解,交谈甚欢。我想,以后真要在生日那天给女儿制造仪式感,我也会选择这样的方式,用心经营。
这就是我的“诡辩”,意义在于,我不想做孩子生日当天的圣诞老人,我只想做,她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