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原诗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30】
从前我曾经出仕远游,一直到东海的边缘。
道路曲折而且漫长,半路上还曾被风波阻拦。
谁让我有这样的远行?似乎因为饥饿的纠缠。
竭尽全力谋求能够吃饱,有一点儿就算有了馀宽。
恐怕这不是求名的好主意,还是脱离宦途,回到多闲暇的故园。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35】
往昔出仕远行役,直到遥遥东海边。道路漫长无尽头,途中风浪时阻拦。
谁使我来作远游?似为饥饿所驱遣。竭尽全力谋一饱,稍有即足用不完。
恐怕此行毁名誉,弃官归隐心悠闲。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41】
往日官差出远门,奔波直到东海边;那条道儿弯又长,一路历尽风和险。
谁让自己找罪受?饥肠辘辘被驱遣。竭心尽力混餐饱,少许即足实可怜。
何况此行损名节,不如回家且赋闲。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29】
本章叙写以往也曾为生活而入仕途,仕途风波已历;既不合功名道义,自当归耕。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36】
这首诗回忆以往曾因生计所迫而涉足仕途,经历了风波艰辛之后,诗人感到自己既不力求功名富贵,而如此劳心疲力,倒不如归隐闲居以保纯洁的节操。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40】
作者追述他为生计所迫,不得已而做官,历经仕途的艰辛,.终于决意归田闲居。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112】
这首诗通过追悔自己过去因家贫出仕而遭遇风波,表明了作者归隐田园之本意。前四句,诗人回忆昔日为摆脱贫困曾离家远游,即出任当时的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六句是就此事而展开的议论:既然自已不图富贵,所需甚少,那么出仕并非保持名节的好办法,所以决意息驾归家闲居。此诗不假景物,直抒胸怀。以问答出之,宛转多姿。清吴瞻泰辑《陶诗汇注》中说:“此行谁使然?’问得冷,妙。‘似为饥所驱。’答得诙谐,却妙在“似”字,若非己所得主者。末六句一句一转,低徊欲绝。”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119】
这首诗追叙自己昔日迫于饥寒而出仕的情形,并直赋其辞彭泽而归来之本意,写得质实率真,了无矫饰,自是陶诗本色。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139】
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三:饥驱名计,他人所讳,先生俱自言之,妙妙!一说“名计”恐当作“久计”,不然是虑营饱失名,何如勿为饥驱也。
吴瞻泰辑《陶诗汇注》卷三:“此行谁使然?”问得冷,妙。“似为饥所驱”,答得谈谐,却妙在一“似”字,若非己所得主者。末六句一句一转,低徊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