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一直追求着能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生活尽可能的美好、有趣。但美是什么?还从来没有细致、系统地思考过。
翻开书,越看越喜欢,有些我一直寻找的模糊的东西,我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我知道它一直都在。我也不知道它在哪里?如何才能到达它在的地方?这本书,一下子给了我生动的答案。
书中从“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_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到“慢慢走,欣赏啊_人生的艺术化”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循序渐进地阐述,我慢慢理解美是什么?如何发现美?美与我与物的关系,如何认识美?区分出美?如何欣赏美、创造美?如何将艺术的美与生活的美结合,拥有美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像是一段美的旅程,途中所遇到的不同的风景只想能刻在心底,融入血液。而后,在生活中不地回放,每一次都带来无数的震撼。
我们不是艺术家,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寻常日子里,艺术的美时而离我们很接近,时而距我们很遥远。
“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当我们试着超出科学的、实用的态度,用带着美感的心去寻找漆黑夜空中的几点星光,用一双审美的眼睛,抱着“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或许可以在平凡的人生中走得有那么一点点不俗。
书中多次提到“无所为而为”“赤子之心”,我反复的品味,开始懂得如何去寻找一种纯粹的、直指心灵的美。同时,我要学会做生活的旁观者,感知艺术的美。“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我怎样反省自己的过去与现在?怎样跳开实际的人生,欣赏事物本身的美?怎样的观点?怎样的态度?怎样适时的距离?我想我看到了一点光亮,那是美的召唤。
有了审美的眼睛,还需要培养自己的审美力。艺术弥补了人生和自然的缺陷,如果能把握好艺术美与实际人生适当的距离,再去感知艺术的美,那么这经过反省的艺术的情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趣味。
有了审美力,便渐渐有了美感经验。在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中,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发生移情作用。在这个基础之上去欣赏艺术之美,体会“宇宙的人性化”。那便能发现一切美的事物,享受美的滋润。
同时, 站稳美感经验的立脚点,将美感与快感、美感与联想作区别,不把考证和批评当欣赏,避免享乐主义美学,追寻直觉的,普遍的,纯粹的美感,才是正确的追寻美的道路。
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物我的结合。其中有两个道理:一是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二是心灵把混乱的事物综合成整体的倾向却有一个限制,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明白这样的道理,便能很好地理解自然与艺术的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不带任何占有欲,只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然而,多少人能达到这样胸无纤尘的境界呢?或许这只是一个理想,但只要慢慢前行,你所站的高度也会慢慢变得不一样。
书中通过创造的想象、创造与情感、创造与格律、创造与模仿,详细地说明艺术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出世的精神,无数次的千锤百炼之后,定会遇见真金。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极为美好的过程。只是如何把自然加以人情化和理想化的艺术化,需要每个人慢慢体会。而且,每个人的体会也是不一样的。
所谓的天才与灵感,也是在“读书破万卷”之后,才能产生“下笔如有神”。可见,如果要对美感有深刻的体会,常常捕捉艺术之美的灵感,必须要在平时多积累,多体验。不仅仅是限于读书,只要留心,生活中处处皆是学问。
朱老在《谈美开场话》中写到: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昨天看完书,走在夜幕中,路边霓虹灯还是往日的模样,行人依旧步履匆匆,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心变得不一样了。霓虹闪烁的美、路人奔波的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想起那句:“慢慢走,欣赏啊!”我微笑着看向远方方,心中涌起无限的喜悦。
如果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把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用无所为而为的心态,发掘人生的趣味。擦亮爱美的眼睛, 眼里有美,心中有美,将美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过出美,这样的人生应该是无比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