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分享七月份共读书目《亲子关系》。这本书我的阅读就是围绕前言部分作者提问家长的几个问题来进行的——作者问:你喜欢跟父母分享心事吗?喜欢报喜不报忧吗?你有问题会找父母求助吗?会经常跟父母说我爱你吗?我觉得整本书都是在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解读亲子关系,不得不说亲子关系的好坏,主要是看父母的语言、思维模式,它在一定程度直接影响着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在这几个问题里我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为什么我不愿意跟父母分享心事呢?我觉得在小时候主要是因为心事都被父母忽略了。那个时候父母农活也确实忙,根本关注不到我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关注到的时候,我们得到的答案也是否定的。所以就造成了我们有心事,也不愿意跟父母说。
第二点报喜不报忧和第三点向父母求助,我觉得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报喜不报忧所以有困难有问题也不会求助,当我看到报喜不报忧这几个字的时候,内心很久都不能平静,真是思绪万千。确实在我的认知里就认为报喜不报忧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顺。让他们不用为我们操心,不用为我们担惊受怕。可是当作者问:我们现在作为父母,是否希望我们的孩子对我们也报喜不报忧呢?看到这儿的时候我觉得很扎心。眼前浮现的是20年前那个在路边电话厅里面一边泪流满面、一边笑着打电话的小姑娘。这就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南下打工时报喜不报忧的真实写照。
当我深入思考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报喜不报忧。我发现了一个引发我这个行为的点。记得当时我还在读师范的时候,弟弟已经辍学南下打工啦。那时候他只有十几岁,大概是十五六岁的样子,对于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儿,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到南方去打工,在那个时候南方的工厂条件各方面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所以弟弟没有坚持下去,在外面呆了不到一个月,大概二十几天的时间就会跟着邻居回家了。可是回到家后他反而觉得更痛苦了。一方面邻居看到他都会去问他,你不是出去打工了吗?怎么这么快都回来了?另一方面,父母的回答是:干不下呀,吃不了苦等等,说的都是一些负面的话。并且当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开展了教育课题:时不时地指责他,说他是一个不争气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都能吃的苦就你吃不了……所以,那一段时间弟弟经历了人生最痛苦的一段时间。用他的话说就是与其在外面受苦受累,受委屈,也不应该选择回家。因为回到家里后面对的指责、嘲讽更让人难受。
父母都是很爱我们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因为父母不懂得正确表达爱,在他们眼里,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就是鞭策我们成长,为我们以后着想,是家长的责任。所以弟弟再次出门之后,两年都没有回家……从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中让我看到了父母的语言模式,思维模式直接影响了我们对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我师范毕业之后选择了南下。在刚刚到达南方的时候,其实工作就是最底层的在生产线上熬时间、做苦力的活。当时就有一种被骗的感觉,可是心里仍然有一个念头,我不能退缩,我不能返程回去。我记得当时我们同一个学校出来的一共有八十多个学生。那然后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其实大家走的都只剩下不到20人了。有的去了其他地方,有的已经回去返回老家寻找其他工作了。但是我当时就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熬下去,一定要找一条出路。其实中间也很想家,也觉得很苦。但是我记得很清楚,每一次打电话回家的时候,我听着父母的声音,听着父母的教导都是在电话这边泪流满面的。但是泪流满面的时候,因为听到了他们的各种担忧,所以我也是强颜欢笑地把好的信息回复给他们,能说多好说多好。电话中轮到我回答他们问题的时候,我都会把声音提高,然后带着高兴的音调来回答他们,尽量让他们不感觉到我在这边哭。从这个时候开始报喜不包忧就在我身上一直持续下来。
从我和弟弟的亲身经历的这个不报喜思想和行为。我总结出来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做到的以下几点:
1、父母要学会倾听。学会倾听,首先表示在接话技术上,表面上是接住孩子所说的话,实质上是要接住孩子的心、接住孩子的心情。就相当于我们书本上说的共情吧。就像孩子很高兴,我们就要告诉她,妈妈看到你也这么高兴,我也很高兴。孩子伤心难过的时候,我们要告诉她妈妈看到你为这件事伤心难过,妈妈也很难过,很心疼你。
除了接住孩子的话,我们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父母的语言量一定要少于孩子的语言量。当父母的语言量多的时候就很容易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废话,说着说着就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了。当然我们在听的时候你要有回应,比如肢体语言点头,或者嗯、啊、哈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你在专心听。
很多时候孩子说的过程就是他发泄内心情绪的过程,当他说完的时候也没事儿了。可是有时候我们父母太把孩子说的那件事儿当成事儿,父母还在这个事儿上纠结难受的时候,就很容易把个人的主观思想去强加给孩子。有时候孩子说完没事儿了,父母却记在心里了,一定要拉着去跟他讲一通道理,跟他说该怎么做该怎么做。时间长了,孩子就不愿意跟我们说了,他觉得本来他是有一点烦心这件事。但是他发现跟父母说完之后这个烦心的程度加重了。
2、要敢于放手,给孩子试错的机会。我很理解父母当时之所以说得多,主要是因为想让我们少走弯路。不希望看到子女遇到失败和挫折。在这里我感触很深,上面说到我自己在刚刚到南方的时候报喜不报忧。每一次打电话回家的时候,都是在电话这一边泪流满面。可是为什么我每一次哭父母都没有感觉到呢?主要是因为我感觉每一次打电话的时候,父母都在他们的世界里说呀说,他们都在抓住时机抓紧时间教育。跟我说走入社会要怎么做人怎么处事之类的话,所以我就一边听一边默默的哭,我想要的并不是这些。
现在回头想想,自己积累的很多社会经验,印象最深刻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后的感悟,并不是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诲。所以父母应该做的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作她的坚强后盾。告诉孩子不用怕,无论任何时候遇到任何事情还有家可回,还有爸爸妈妈在等着他就可以了。这样孩子就乐意和我们去探讨他遇到的这个事,去总结这个失败的原因,并且从中汲取教训。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实际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父母是怎么做的?口头上跟孩子说这件事儿爸爸妈妈不管了,你自己做主。但是孩子自己做主的时候爸爸妈妈又忍不住去帮忙。这个时候真的需要家长耐住性子,但凡一个意见都会影响孩子的感受。
我举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我们家彤宝在六一前大概是5月26号的时候接到学校的通知,准备在6月1日的时候搞一个简单的活动。当时就让每个班的学生自己报名,然后报名后大概是在第三天就要去进行节目选排啦。当时彤宝就直接在学校报了名。她当时报的是古筝。,其实说实话,她的古筝还是处于一个初级水平。因为才刚刚学了不到两年时间,并且一周也就一节课。舞蹈的话她就已经学了五年。所以我感觉她要是报个舞蹈,随便跳一段就一定可以的。一、二年级她刚学古筝的时候就天天盼着拿古筝去学校表演,当时我跟爸爸就会说古筝现在表演还没有优势呀……后来因为疫情也一直没有机会表演。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的阻止和建议一点都没有打消她表演古筝的念头。所以这次她说要弹古筝的时候我和先生就选择了闭嘴,没关系你选择弹古筝那就弹古筝吧,你需要我们把古筝送过去,我们就按照时间准时做好后勤工作,把古筝送到学校。结果这一次节目筛选的时候就没有选到她。一方面提前也没有练过,另一方面古筝的水平确实也不是很高。这个结果在我们的预料之中,可是我和先生就一直没有说,就默默的支持着她。那天学校学院排演选完节目回来的时候,她有点难过没有被选上,那我们也能感受到她的难过,但是后来我就跟她探讨了没有选上的原因。最终得出结论就是说像这种我们就需要拿出自己最擅长的,最有优势的去比赛,而不是说拿出自己认为这个节目比较好而去选择。
3、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当然在这里说父母要做好自己的时候,孩子已经能独立了,起码就是说上了小学以后。小学前重要的陪伴时期这个是不能忽视的。那为什么说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呢?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父母做好自己,也就潜移默化的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孩子看到父母努力上进的样子也会去效仿。这一点我感触很深,大宝今年准备高二了,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真的是没有去关注过她,一方面那时候没有家庭教育的意识,另一方面正是创业的初期,除了睡觉就是拼命地工作。但是孩子却很独立、有思想、有目标、有追求。我觉得这来源于我们创业初期那种拼搏的精神和对生活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是一种用生命状态影响生命状态的教育。第二呢,当父母做好自己,有自己的事情和人生目标的时候,就不会说是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孩子身上。
4、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夫妻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在我们上个月的共读数目中都已经谈到了如果夫妻关系不好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这里我们就不再多说。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夫妻之间相亲相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家是最温暖的港湾。我们要为孩子建设一个温馨的家。并且随时随地都要为孩子铺一条回家的路。在这里特别讲一下,为孩子铺一条回家的路的意义。作为我们80年代的人就听过。类似于这样的话。你看你还回来干嘛?你看你丢不丢人呐?你还知道回来?你看你在才考了多少分?还回来干什么啊?你今天在外面做了什么事儿?你还敢回来。甚至现在生活中也有些父母规定孩子必须要考多少分,达到什么要求。如果没有达到的话就说不要回来了。其实大家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做父母的真正能做到让孩子不要回来了吗?孩子真的不回来,我们是不是更着急?所以送给大家一句话,没有那么狠的心,就不要说那么狠的话。
上面分享了亲子关系中父母需要注意的四点事项,生活中很多父母会说小时候孩子愿意说,长大了都不愿意说了,怎么办?下面分享两个保持亲子关系良好小技巧给大家:
一、和孩子一起说:太好啦!
家长要常给孩子说太好了。不管遇到什么事,好事、坏事、大事、小事都要跟孩子说太好了。孩子考了99分。考了100分,我们可以跟孩子说太好啦,这段时间你学的知识都掌握牢固了。如果孩子能考90分,实际上只考了80分,那我们一样要告诉他:太好了,这张试卷的价值太高了,把我们不会的知识点都找出来了。太好了并不是指一件事情好与坏,而是让人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拥有正向、乐观的思维。当你经常用这种方式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任何事,他也愿意跟你说。因为他知道在你这里不会再次受伤害。
二、床前跟孩子说的五句话。
1:宝贝,今天高兴不?
2:宝贝,今儿有什么事吗?
3:宝贝,有什么事需要给妈妈说的没?
4:宝贝,有什么事需要我给你做的没?
5:宝贝,这个周末(假期)有啥计划,想干点啥事?
通过这五句话来向孩子提问,可以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话题,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密。
我的分享完了,谢谢大家。
成功日记:
1、上午和彤宝一起在线上参加了读书会,共同学习半天;
2、读书会进行到12点多,感谢先生帮我们做好午饭;
3、分享时间关系临时调整内容简短分享,贵在参与,应对能力提升;
4、第二次分享明显感觉没有第一次的紧张了。
张静芳的每日一省第296篇
2022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