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网师三字诀
——谈谈我在新网师的收获与思考
上海民办文绮中学 方娇艳
各位领导、专家和学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民办文绮中学的方娇艳,是一句普通的初中英语教师,也是2018年秋季加入新网师的学员之一。在2018年的年度生命叙事评选中,我的《我选择了那条路,无问西东》有幸获得了年度十佳叙事。因此,很高兴今天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分享我在新网师的这近一年来的收获与思考。
今天我要汇报的主题是:“我的新网师三字诀”。
我的汇报分为四个部分:一.何为新网师三字诀,二.“肯”字诀,三.“啃”字诀,四.“垦”字诀。
无论是作为新网师大家庭的渺小一员,还是入职仅四年的青年教师,我都自知自己年纪尚轻,仍显稚嫩,因此我在不断地寻找磨炼自己的舞台。新网师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个“炼丹炉”。在与新网师相伴的280多天中,我的历炼,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肯、啃、垦。
一.何为新网师“三字诀”
大家可能认为,入选年度十佳的学员,其人不是天赋异禀,便是已期卓越,在课程群里,一些素昧平生的学友们,也以为我带着“光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往往对那些杰出者抱有这样的“美好预期”,而实际上,我们从传记、历史当中了解到的真相是,多数的杰出者并非如此。他们的成功也许有各种公式 ,但对于我来说,意愿+行动+坚持,是一条走向卓越的路径,而这也是我在新网师修炼的要诀:肯(意愿)+啃(行动)+垦(坚持)!
下面我分别解读这三个字的内涵以及我的行动。
二.“肯”字诀
首先,“肯”字,在于学习的意愿,更深一层,是对新网师的深刻认同。
威廉·巴雷特在《非理性的人》中,揭示了当代人随着宗教信仰的衰微,以及技术生活的外在化,而陷入到三重异化中:对于上帝、对于庞大社会结构、对于自己,都是个陌生人。这最终导致了人的无家可归、自我孤独感。面对如此状况如何才能在标准化,去个性化的世俗世界里过上本真的生活?
我的答案是,重新获得信仰!而对于我来说,努力在当下教育维艰的情势下,重新获得对教育理想的美好憧憬、对教育坚定的信仰,就是一种克服自我孤独和意义丧失的途径。就像新网师招生简章里所说的:“虽然同样身处浮躁的时代,但不肯放弃,早已被许多人弃如敝屣的理想,而是始终怀有一颗真诚的心,勇于承担身为教师的责任,在自己或者希望在自己的教育教室里,守护着最初的纯真愿望。”
新网师就是将我引向美好理想和纯真愿望的一道光。
我至今记得结识新网师的那一幕。请允许我引用自己在年度生命叙事当中的话语:“结识新网师,缘于2017年阅读的偶遇。一次机缘巧合,读到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那是在去往老家的客车上,长途8小时,全然浸淫在一种对教育本质鞭辟入里而又知行合一、勇猛精进的教育新蓝图中。当时给我最大的震撼和慰藉是,我从思索教育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有这样一群卓越的教育家、能人志士和教育同仁,也认为花时间去思考教育的真正价值、意义和未来的走向,与人的发展、塑造有着何等重大而隐密的关系,去谈论它们,并且通过扎根课程、教室、学校、区域,而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所有这些是重要而有意义的!”
因此,带着这种释然,我重新获得了对自己的真实——一种基于教育职业意义感的思考,而希冀做出改变探索的真实。而正是这种真实,使得我在新网师的近一年多,时刻鞭策自己,并感受着因为“肯”而带来的重塑和蜕变。
在《新教育》里,朱永新教授写下了一句亲切但却神圣的,属于新网师的、教育的目标: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而背后的理念,则是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经由阅读——打卡——实践等种种策略,这些构成了我对新网师文化的深刻体认。
我相信,在座每一个新教育人,最初一定是带着对新网师、新教育理念和行动的深刻认同而热情投入的。但为什么,每个学期,新网师都会“清退”数十甚至上百个毫无学习痕迹的人?为什么有些学员,走着走着,也便散了?这是因为真正的考验开始于加入之后的日子。请追问自己:
我真正理解新网师文化吗?不理解,则没有深刻的认同可言,而身体力行的才是真认同,而非表面的欣赏式、旁观式的假认同。
我愿意彻底改变自己,包括阅读和认知吗?不愿意,则无重塑的勇气,而大胆运用新网师所更新、重塑的观念指导课堂才是真勇气,知是一面,做仍照旧,则是假勇气。
我敢于放弃,重新做学生吗?不敢,则无求知的赤诚和纯粹。而敢于质疑、推翻自己的狭隘的理念则是真求知,而满足于经验主义的旧知识构架,在外围修修补补则是一种假求知。
唯有一字“肯”,方能走进新网师的曲径通幽处!
三.“啃”字诀
其二,“啃”字诀,重在行动的毅力。新网师倡导通过阅读经典来改变行动,而具体的路径就是啃。
啃读和知性阅读理念一致。魏智渊教师在《教师阅读地图》当中提出的知性阅读,即“带有钻研垢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云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啃读也是如此——通过与经典对话,并通过经典来改造观念和知识结构,从而指导实践,最终提升教师的思维水平。
具体的来说,啃读就是告别消遣阅读,拥抱知性阅读;与经典书籍为伴,走出认知舒适区,持续共读共写,形成学用合一。一字一字啃,一次一次读。而啃读也正是尝试学习的必经之路。
在啃读过程中,身边的榜样也教会了我何为勇猛精进:日理万机但却笔耕不辍的郝晓东老师、围绕在知识篝火旁的“啃读者联盟”同伴们,还有好学上进的课程共同体……最初,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每日坚持深入研读和原创分享的乡村同仁程景轩老师、教研员之身仍谦逊求知的穆勒滚老师,成为了我追随和学习的榜样,因此随着啃读渐入佳境,我的文字也越来越丰富、充实,也更加深刻。
正是通过“啃”,我在新网师重新塑造了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郝老师的《儿童人格教育》课程,我开始改变自己的阅读方式:初读时,力在读懂,以更加精当的批注来将理论纳入到我的理解阈中;再读时,力在读通,用越来越规范的思维导图来厘清章节的理论图式和整书框架,达到“一览众山小”;又读时,力在读透,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体验、感悟相交融,在预习作业的过程中,完成一次有意义的串连,有联系的互动,在我之所在的思考和检验中用文字书写——通过书写自己成长史和以前的教育案例,我从中找到儿童人格的“成长密码”。
再举个例子,我最初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就非常的粗浅。第一次导图,是这样的:(图片)
后来我也开始啃读起思维导图的工具书来了,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成了我的案头书。书中的每条绘图设计和建议,我都逐渐地尝试运用于导图绘制的作业中,并且多次参照、修改、设计、重构……最终我的思维导图有了极大的质量提升,成了课程里的一道风景,甚至成了我的一个“名片”。
不仅导图如此,每次的预习作业,每天的打卡写作,无不是建立在这样一次次啃读的基础上。
唯有一字“啃”,才能化腐朽为新知,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垦”字诀
其三,“垦”字诀,力在坚持的积淀。我从郝老师的“啃读者”得到灵感,矢志成为一个扎根于阅读的“垦读者”,这成了我后来新的QQ名字。从那时上进心,我便期待通过自己在啃读上天长日久的耕耘,收获丰盛的成长。一方面,我在课程与写作中耕作:日复一日的阅读打卡,280天一天不落,近30万字书写,收获10次优秀作业、100多次置顶、2900多次点赞,我还坚持观察,写教育随笔;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写就科研论文,并多次获得大大小小的嘉奖。
另一方面,我也在课堂上深耕,面对每个孩子的各种教育难题,用自己的阅读理念去尝试改变现状。在阿德勒的理论及《正面管教》工具的帮助下,我尝试着像《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一样,在18年职业生涯的“至暗”遭遇时,用耐心、信任和爱陪伴着小六班的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并收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孩子们彼此实现的快乐。
垦,让我克服惰性、战胜危机,成为了自己的英雄。但同时我也知道,垦字还需日后的坚持才能写就。
唯有一字“垦”,才能用坚持换成长,叫时间成为收获的岁月。
与新网师相伴的岁月里,是这三个字,不断催促着我思考、行动和坚持着。我想只有我们肯去啃读,肯去深垦,那么最终我们也将无畏地说,Yes, we can! We can change our classroom, and change ourselves! For we are what we strive for!
以上就是我的汇报内容,感谢聆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