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梁启超,系统地讲述了王安石变法的主张,并针对王安石在历史上承担的诸多骂名,一一分析、驳斥,为王安石正名的同时,也勾勒出一个真实的王安石。
北宋为什么会发生王安石变法?
1.北宋内忧外患,需要变法。
北宋内部的两个问题,主要是军队数量过多且战斗力弱、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第一、军队数量过多且战斗力弱。
为了防止北宋出现五代时那样的军阀割据,北宋实行募兵制,招募大量百姓入伍。军队的数量从立国时的20万,到80年后的宋仁宗时代,已经增长到了120多万。
而且大部分军队都留在开封周围,只派部分军队守卫边疆。导致大量士兵不在边关,警惕性差,整日不好好训练。
各地的驻军和将领又不断调换,互相之间不熟悉,指挥作战不能如臂使指,导致军队整体战斗力弱,在对辽国和西夏的作战中,都败多胜少。
第二、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为了养活百万军队,军费开支就大,每年要消耗朝廷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还有每年给官员的俸禄、给宗室成员的赏赐、宫廷的花费、给辽和西夏的岁币等等。
这些开支加起来,导致到王安石执政前,北宋的财政收入一直是入不敷出。
第三、北宋外有辽国,西夏的威胁。
北宋北面有辽国,西北有西夏,虽然北宋每年给与岁币求和,但对方还是不时来骚扰、恐吓北宋。
国家积贫积弱,北宋君臣意识到要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变法图强。宋仁宗时实行了庆历新政,最终失败。
宋神宗想变法,老臣不支持。
公元1067年,年仅二十岁的宋神宗即位。他为北宋积贫积弱,每年要向辽和西夏送岁币求和平的局面感到羞耻,决心要改革图强,富国强兵。
也许是经历过失败的庆历新政,当时的元老重臣,如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琦、文彦博等人,都对宋神宗改革的想法很不支持。
2.王安石有变法愿望和系统的变法方案,君臣一拍即合。
朝中老臣们不支持,宋神宗想到了在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做官的王安石。
王安石也是一位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老臣,在宋仁宗时,他就上过阐述改革措施的奏折,没有被宋仁宗采纳。
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地方官,并在自己做官的地方试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措施,效果良好。
王安石进京后,君臣二人一拍即合,于公元1069年,也就是熙宁二年,开始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