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如何快速形成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这是核心问题
先生说的ABCD学习法,是一种从科班理论体系到实践的学习路径,从事实证研究或者有富足时间的情况下,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搭建一整套完善的科班理论功底。
可是我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应该反过来,从实践中进行倒逼学习,从大量实践案例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通过寻找最有效的匹配理论,或者相关理论,糅合形成自己的认知。这种路径就是先生所说的“抓管理应该因陋就简,讲求实效”。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认识,虽然可能不全面,不够系统。但是因为有着实际例证的支撑,加上以自己思考为主,形成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因陋就简的认知,反而是有深刻体会的。 这种体会是最难得的东西,是精华部分。
为什么我主张从实践中倒逼进行理论学习呢,因为纯理论的东西太枯燥,沿着学术的思路,慢吞吞地积累,实质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钻研和推演专业术语与实际应用场景如何结合上,这种结合多数情况下要么是臆想,要么是别人咀嚼过以后输出的二手观点,很难形成切中实际,独树一帜的深刻见解。
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给你一点一点学习管理思想史的演变,根本没那么多时间让你一个个搜集典型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观点。工作要求的是什么?一切以结果为导向,一切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一切以解决客户的实际需要为基准。咨询师的价值在于用自己的大脑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引入思想方法,或者提出切合实际的观点,或者推演符合规律的演变路径。客户要的是结果,而不会管你为了这个结果付出多少艰辛努力,过程对于客户是没有价值的,过程只对自己有价值。因为任何结果的产出都是在这些艰难困苦的过程中点滴积累起来的。
那么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咨询师,如何做到快速形成正确认识呢?这其实是一个核心问题,无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只要是要解决问题,必然要经历调查研究——分析判断——解决方案——实践证明这四个阶段,简化来说就是从正确认知到正确判断到解决方案。我的观点是,其实形成认知的过程就是分析判断的过程,只要一个人能够准确清晰地把一个问题的前因后果,影响因素描述清楚,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就出来了。认知过程是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所谓的认知,其实就是通过我们的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感觉形成对事物综合维度的理解,包括事物的形状、大小、质量、质地、颜色、材料、产地、工艺、以及其他的来龙去脉和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而所谓的分析判断和解决方案,是一个逆向推导和整理提炼的过程,其实质是将我们对事物形成的认知进行有逻辑的归纳整理,挑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按照其先后顺序排序的过程。
快速形成认知的方法,首先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扩充自己的脑域,关键的方法是建立一套自己对事物的分类方法,比如认识一个人,需要知道其姓名、性别、籍贯、容貌、身材、体重、衣着、谈吐、学历、职业、兴趣爱好、人际关系、能力范围、对世界的认知、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追求欲望等等,所谓提纲挈领,意思就是说先把整体的架构搭建出来,用多维度的骨架,通过接触反馈回来的信息去填充这个架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能够建立自己对这个人的认知了。小结一下,建立快速认知,必须“先搭骨架,再填血肉”,人与人认识上的差距,就在于对事物认知维度上的差距,这种差距只会随着时间积累而越发明显。
其次,建立了认知以后,必须针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对搜集到的资料条分缕析,逆向推导。解决问题的思路一定是紧盯着最终目标,材料有没有用关键是看这材料对完成最终目标有没有价值。比如我要概房子,经过第一阶段的认知工作,我知道房子应该有地基、有支撑柱、有横梁、有屋檐瓦片,有外墙,有地板,有门有窗等。现在我要建房子了,我到山上去,那么多花草树木、石头泥土哪些有用哪些没用?我会推导这材料能否用在要建的房子上,可能会用在哪个位置,可能需要多少量。这样搜集回来的资料就有的放矢,多准备一些后备的材料,免得要用的时候缺斤少两。同理,解决其他问题也是同样的思路,只不过有些问题比较复杂,没那么容易看清楚,比如谈恋爱,要揣摩女人的心思和需求可比看清楚房子的架构要难得多了,一个有形一个无形,一个固定不动一个经常变化。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看一个人牛不牛逼,就看他对这些复杂的事情,比如爱情、比如事业、比如工作,比如创业,对这些复杂的事情能否形成比较深入的认识,能否梳理出表象背后规律性的东西,并且能否把这些理解正确应用在真正创造有益的价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