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十六岁出门,回来已经三十五岁。他鬓间白发丛生,而她在他心中,永远如十六岁般明艳照人。
那一树桃花开得正好
1944年的夏天,空气里带着硝烟散尽的味道。
上海,伴着电车泠泠的响声,谭旭光从纠葛不清的梦中醒来,头上是薄凉的汗。清晨微煦的阳光从窗棱处射入,恍然看见十六岁的艾锦在阳光里,对他微笑,漆黑
如墨的短发,越发映出明亮的双眼。
他愣在那里,看着她的影子在阳光里缓缓消失。
恍然不觉,已经十八年。
最后一次见她,是在1927的冬天,她到北平读书的第二年,他带了她爱吃的塘西云片糕。
夕阳落在古城后,大街上人影稀疏。他坐在酒楼上,看着她穿着淡青色棉布旗袍,缓缓从大栅门处过来,夕阳把背影拖得老长。
她还是那样,大而明亮的双眼,一头短发漆黑如墨,遮住了半张脸。脸色苍白,不见半点少女的红晕。
她低着头吃东西,嘴巴里塞得鼓鼓的,间或抬起头,对他安静地笑。
他的心刺痛起来,想带她回家。直到这样,他依然有着幼稚的幻想。兵荒马乱的世道,他想成为她的依靠。
话到嘴边,却变成了:“好好休息,多吃饭,要照顾好自己。”
她点头,即使那样潦倒的生活,她的眼睛依旧明亮,她始终清晰自己前进的方向。
他把第二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给她,一共五十个大洋,她小心地收好,抬头对他笑,说:“谢谢。”
语调客气而疏远,他一惊,这才猛然醒觉,他们本不在一条路上。
却也无话可说,尴尬地再见。他跟在她背后,走了很远的路。她租住的阁楼亮起了灯,他抽着烟在路灯下站着。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他站在路灯下,直到天色发白,才缓缓离去。
第二年,春天,她来信告诉他,她找到了工作,在学校任助教,让他不再寄钱过来。他拿着信,站在花园里,那一树桃花开得正好,纷纷扬扬的花瓣落在他身上,似乎是艾锦十六岁时娇艳的笑靥。
后来,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她托人送回一个万年圈和长命锁。
再后来,则是烽火狼烟,佳人漂泊,音信难通。
他们本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却遗忘在彼此的岁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