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二天,和同事约在丹尼斯门口见面。我先到达,A同事很快也到了。就在等待B同事的两三分钟内,A同事开启了抱怨模式。
哎呀,我就昨天不在,孩子们跳绳就不成样子。哎哟,她怎么还没来呀。
想起昨天等她十五分钟,上车后三分之二的车程,都在絮叨自己为什么迟到,这一次,我什么话也没接。
最开始是解释。我很看重这次活动的,提前几天就关注群里,怎么就没看到约定时间呢?我都是一条条看了信息才删的,难道是手机的问题?
手机躺枪了。
接着是埋怨。哎呀,以往活动都是说好了时间地点,这一次好像也没人管呢?早知道我就不来了,本来我也不想来。这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儿。我总是在这些事情上浪费时间。不像人家其他人,上优质课连正课都不上,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我就做不到,该布置作业,改作业,还是那样。我就是把学生看得太高了,把自己看得太低了。
最后是重复。你说我怎么就没看到呢?到底怎么回事呢?
期间,我尝试过安慰,尝试过终止这个话题,效果都不大。她似乎不在乎我说什么,有没有在听,只想说完她想说的。
那个时候,于她,我就像是个道具。
【转念练习】
(1)看到她的认真,看到她的追求完美。
(2)看到她只需要倾听和肯定。
(3)焦点回到自身。
为什么不能忍受她的絮叨,企图让她感受更好一点?其实是解决这个问题,不要拿这个事儿继续烦我?
听到看上去似乎没有营养的言辞,怎样可以让自己有所收获?
不接话,不失为一种方式。隔离开来,我就当不会说话,不会思考的道具好了。
我自己,是不是也有把别人当倾听道路的时候?不管是诉苦抱怨还是分享自己的成长和快乐?
哪怕是快乐,又有谁能随时随地准备好与你分享呢。
02
今天的英语课,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一位年轻女老师。讲的阅读课,环环相扣,层次清晰,与学生互动也很丰富。重点是体现了阅读的本意,回归对故事的理解,并相应做了拓展。
评课的老师,估计不是教英语的,很质疑为什么一堂英语课,没有语法,并对拓展的必要性表示了怀疑。
讲课老师不慌不忙,清晰明确地说明了自己的教学目标。评课老师还是不依不饶,讲课老师依旧淡定从容地说明。
不由得欣赏起她来。
在洗手间,偶遇那位老师。表达了自己对她课堂的喜欢和欣赏。没成想跟同事出门,远远地就看见那位老师在前面。“哎呀,刚才忘了要她的微信了呢!走,这个交给你了。”
同事一声“俞老师!”,开启了又一段善缘。不知不觉聊了二十来分钟,还差点儿一块儿跟着去龙门石窟地陪。
又来一个突破,顺道去同事家绕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