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读了一本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关于乔纳·伯杰的著作《疯传》,作者在书中强烈地推荐格拉德威尔的著作,他本人一部分写作灵感来就来自于他的著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顺便买了格拉德威尔的几部著作:《引爆点》、《逆转》、《异类》。
首先拜读了《引爆点》,书中的观点简单明了、高度概括,这也是不同社会阶层、社会背景的人都能从中获益的原因。作者从巴尔的摩的流行病毒谈起,引出了本书的核心三原则即: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谁引爆了美国的独立战争?”,这是作者阐述个别人物法则的第一个案例。“英国人要来了!”,这条既简单又重要的信息经过两个不同的人进了传播,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其中一个人叫保罗·里维尔,他骑马夜行,2个小时跑完了13英里,沿途民众自发组织抗击取得了重 大的胜利;另一个人叫威廉·戴维斯,他传播了同样的信息、经过同样多的城镇、跑了同样的长的路程,却没能把经过的城镇及其村民“点燃”。在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面前,作者的答案是:很大程度上,成功发起任何一种社会流行潮,要取决于信息传播者所特有的社交天赋。作者详细介绍了三类人即联系人、内行、推销员具备了这种特有的社交天赋。我的理解是,这三类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交圈,同时他们代表了专业,从而引领了潮流,和我们常常讲的“种子用户”类似,也同当下最火的概念——超级IP如出一辙,雷军、董明珠显然是超级IP。所以,一个产品、一种行为或是思想,要想迅速等到传播,必须寻找具有这种社交天赋的人。这又使我联想起凯文·凯利《必然》那本书中的一个观点:未来的社会,1000个粉丝就可以很好的养活一个人,那么这个人不正是我们当下要寻找的传播者吗?
个别人物法则让我知道寻找具有特殊社交天赋的传播者,对一个产品、一种行为或是思想“疯行”的至关重要性,而附着力因素法则则是让我们明白,这“疯行”的背后是需要过程设计和策划创意的。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黄金犯罪年代”,20世纪80年代,纽约市平均每年的谋杀案件远超过2000起,严重犯罪活动超过60万起,没错是60万起。但随后的90年代末,犯罪率下降了75%,为什么?格拉德威尔给出的解释是警察局长的人选得力,措施得力,改变了犯罪环境导致了这一结果的发生。随后作者又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邓巴理论等诸多方面论述了环境威力法则对“疯行”的不可缺失性。
我另一个思考:以前读过一套《魔鬼经济学》,是史蒂芬·列维特与史蒂芬·都伯纳合著的。书中同样提到了上面关于纽约犯罪率骤然下降的原因,他们说针对这一现象,社会各界都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但这些解释简直五花八门眼花缭乱,在真相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最后他们共同分析的结论是:60年代美国堕胎合法化是导致了90年代犯罪率骤然下降的根本原因。我觉得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并不太可能由一个原因造成,作者从自己观察的角度出发,证明自己的论点是可以理解的,并不是一个多大的瑕疵。
总之,《引爆点》描述只是一个简单的观念,但是这个观念却能成为我们理解流行潮何以出的最佳思维方式,仅此一点对我们来说就足够了。
高文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