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阅读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是环境使然。
小的时候家境并不宽裕,父母要求我“认真读书”当然不是指的课外书。五年级偶然接触到《小溪流》便痴迷不已,如获至宝,一直订阅到初三。二十多年过去,“小溪流”仍不时在心底温润地淌过。高中的学习很是紧张,老师也对日渐升温的武侠言情小说高度戒备,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男生读金庸、女生迷琼瑶的热情。现在想来,当时“不务正业”读的这些闲书可算得上是我真正阅读生活的开始。
大学期间,我虽然在学生会和社团活动中非常活跃,但自己定位并不属于书读得很好的学生。不想在大三那年,我们几个闲不住的同学凑在一起讨论读书问题,萌生了成立一个读书社的设想,不久,读书社在学校团委和系领导的支持下正式成立,我居然被推选为社长。短暂的兴奋过后,我很清醒地知道自己所擅长的是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在读书方面与读书社核心圈那几位功底扎实的同学比起来相距甚远。但是已经没有退路!为了不至于在他们面前讲起话来底气不足,或者让别人觉得我这个社长名不副实,我唯有暗下功夫,把原来课余打球、上舞厅、打升级的时间都用在恶补读书上。一开始确实是刻意而为之,为了“临阵磨枪”,天天打起精神来提醒自己去图书馆,慢慢地好像也就习惯成自然。这也让我在读书社成立后不久筹办的全校性辩论赛上担任主席时从容若定,收放自如。那一次辩论赛大获成功,成为学生社团的经典保留项目,读书社也在第二年就成为人数最多的学生社团。当年的情形颇有点逼上梁山的意味,却也给自己逼出了一番新境界,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能品出其滋味。
工作以后住在单身楼,工人文化宫的阅览室就在单身楼隔壁,那里灯光明亮,桌椅舒适,中央空调冬暖夏凉,没事的时候我总是一坐就是一晚上,最后陪着值班员一起出门。我曾经在贫困县支教一年,每天不到五点半晚餐就已经下肚,学校只有校长家里有一台电视机,于是乎晚上也只有与书为伴。我偶然在学校不远的山坳里发现了一处好地方,那里地势平坦,绿草如茵,溪水淙淙,在天气晴好的早晨或者是傍晚,带上一本书一个人坐在那里,听凭风在脸上轻抚,溪水在耳边浅吟低唱,宛如神仙一般。
攻读在职教育硕士,我请了半年假在师大潜心学习。身处偌大的图书馆里,我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冒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知识的海洋里我是“沧海之一粟”吗?没有人给我答案!于是我在一排排书架里寻找答案时更加恭敬,也更加勤勉。毕业论文要求三万字,这对一直在基层工作的我来时几乎是难以企及的高度,一时间不知从何落笔。那段时间的阅读,我仿佛一块海绵,把时间尽量挤出来,然后在知识的海洋里尽量地把需要的营养吸收进去。一天天循环往复,就像瞄准了山顶的一个目标在不断前行,不时有山穷水尽的疑惑,更有柳暗花明的惊喜,一路迂回曲折,一路披荆斩棘。在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答辩的那一刻,终于升腾起“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再后来,我担任了市里教育杂志责任编辑。当时情况有些特殊,基本上没有太多时间给我来熟悉相关的业务,刚接手就是组稿、编辑、校对集于一身,所有的工作都是边干边学,自己摸索。虽说只是一本内部刊物,但毕竟面对的是全市教育战线,容不得有丝毫闪失。我知道要做好这项工作,自己就必须下真功夫,更多地熟悉和了解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发展动态以及教育教学业务知识。幸运的是教科院的图书室相关的专业书籍和报刊杂志相当齐全,更新也很及时,是我最好的充电补给站。我又拿出当年全力备战毕业论文的劲头,上班的大部分时间就泡在阅览室,每天回家还要带上一两本,阅览室的老师打趣我是“在阅览室看不够还要打包”!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要知道在担任编辑的那段时间里,我同时还兼着局机关实事办的日常工作,光是两边工作的平衡和精力的分配就要动一番脑筋。也正是得益于如此非常规的策略,我才能在随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也得到过领导的表扬和同事的称赞。其实我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不过是有点霸蛮,用了点笨办法,因为我一直信奉“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此浮光掠影地回放一下自己的阅读历程,除了读点闲书的轻松快意外,更多的似乎是每每面临着任务和压力的时候在刻苦发奋地读书。这倒也不奇怪,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人总是在把压力有效转化动力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面临着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或是其他压力的时候,与其紧张烦恼,不如把精力都用来找到解决办法和途径,因为困难一般是绕不过去的,除非你放弃努力!与平时随性的阅读相比,这个时候的学习往往能够有的放矢而且心无旁骛,仿佛把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所以有事半功倍的收效也就在情理之中。如此读书多少会有“临时抱佛脚”之嫌,但总比束手无策干着急要强得多。况且只要存着进取之心,读书学习不必及计较时间的早晚。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或解决问题每次会集中于某一个专题,次数多了,一些看似不相干的内容可能在某一个时空里融会贯通了;时间久了回过头再看,一个个学习段落看似独立,其实是此伏彼起的,其间总会有一根看不见的线把前一次的结束与后面的开始连接起来,似波浪一般荡漾,阅读历程的曲线也因此而更美;书读得多了,很多具体的内容可能在记忆里慢慢模糊,殊不知这正是在从有象化为无形,深深地在心里扎了根,不经意间才发觉自己遇事已经不再如先前那般紧张,原来在一次次的学习和磨砺中,自己成长而且渐渐地成熟了!
我要感谢这一次次的集中突击式的阅读学习,不仅让我完成了一个个颇有难度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不知不觉中阅读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当然现在不像先前那样指向性和目的性非常明确,也不再拘泥于某一个范围,更多的是兴之所至而随手拈来。话说“字如其人”,书更是如此。用心读一本书便如同在与作者、与书中人物对话,亦如人之相处;没感觉的便只是礼节性地打个招呼寒暄几句;倘是遇着投缘的,则无不慨叹相见恨晚,知心的话儿绵绵不绝;而真正知心知己的倒不见得要多么热闹的言语,对坐无言却总能走进彼此的心灵。人海茫茫,我们所遇的大多一笑而过,一生牵挂的不过家人和三五知己;书海浩浩,我们又怎能穷其所有,珍藏在人生书柜的必定是那触及自己心灵最深处的为数不多的文字。人生诗意与书里人生,有时竟是如此相似!且就冬日暖阳,斟一杯诗意清茶,会书友去也!